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及控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5-23  来源:SMQ食品检测
核心提示:近年来桶装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污染问题逐渐呈现出来成为公共卫生的重大隐患。那么铜绿假单胞菌是什么?它会产生哪些危害?铜绿假单
 

近年来桶装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污染问题逐渐呈现出来成为公共卫生的重大隐患。那么铜绿假单胞菌是什么?它会产生哪些危害?铜绿假单胞菌是如何进入饮用水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预防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是什么?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因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水溶性的绿色色素,使伤口与创面呈绿色,又名绿脓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该菌为专性需氧菌,生长温度范围25~42℃,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因对营养要求不高,善于利用各种碳源和氨化化合物作为氮源,所以在水、土壤、食品以及医院等环境中广泛存在。同时因对消毒剂、干燥、紫外线等理化因素具有很强的抵抗力,所以对抵抗力较弱的人群存在较大健康风险,容易引起急性肠道炎、脑膜炎、败血症和皮肤炎症等疾病。

 

 

铜绿假单胞菌如何进入饮用水中的?

 

1. 水源

对于饮用天然矿泉水,虽然大多数研究都否定铜绿假单胞菌天然存在于矿泉水水源中的可能,但从各国限定天然矿泉水水源不得检出铜绿假单胞菌的法规条款来看,这种致病菌对水源的污染确实存在。曾有调查显示,福建省80处矿泉水水源的阳性检出率达22.5%,而且在实际上完全相同的地形、水文和化学条件下,同一厂家相邻的几处水源检出不同菌株,证明还存在不同的污染源。个别检出铜绿假单胞菌的水源,污染严重,怀疑该水源与被污染的地表水直接相通密切相关。另有调查显示,水源水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明显高于成品水,水源水污染可能是成品水铜绿假单胞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况且水源污染不易发现,所以可能对生产造成更大的危害。

建议:强化水源保护和水源污染监测。


2.处理

铜绿假单胞菌具极强的抵抗力,又可粘附于管道、滤膜、贮水槽及增压泵等中繁殖,简单的冲洗、常规的消毒技术难以对其进行清除。有调查显示,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与水的消毒方式(仅以紫外线消毒)呈现显著相关,臭氧消毒等的实际应用又不佳。同时铜绿假单胞菌在利用水流甚至气溶胶传播时,比其他微生物种类有优势,一旦污染难以消除,所以现有的水生产加工工艺也是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


3.罐装或包装材料

有研究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利用水流甚至气溶胶传播时,比其他微生物种类有优势;灌装后产品可能存在外来污染,如来自灌装车间等,铜绿假单胞菌通过交叉污染进入最终产品。简陋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是导致污染的原因之一。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与产品包装方式也有显著关系,曾有厂家从清洗消毒后的包装瓶中检出阳性菌,包装材料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此外未进行彻底消毒的包装材料就进行饮用水生产也是引起瓶(桶)装饮用水中出现铜绿假单胞菌的一个重要原因。


4. 管理

饮用水以铜绿假单胞菌作为污染指示菌,说明生产工艺存在缺陷。排除铜绿假单胞菌通过水处理环节进入成品的可能性后,认为产品主要是受到生产工艺后半段的交叉污染。很多企业的生产车间内十分潮湿,有利于微生物繁殖,一旦污染,极难根除。当铜绿假单胞菌蔓延至全工序的管道、设备时,交叉污染将防不胜防。

鉴于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我国最新饮用水标准 GB19298-2014《包装饮用水》明确规定每250mL水样中铜绿假单胞菌不得检出,并且要求出厂前对每批次成品进行铜绿假单胞菌检测如果检出,则为不合格产品,应该召回和停止销售。

至于饮用了不合格产品是否会损害健康,取决于产品的铜绿假单胞菌含量和不合格产品的饮用量。如果,铜绿假单胞菌含量不高,饮用量也不多,对于一般的健康者来讲,通常不会出现什么不良反应,因为人类的免疫系统可以有效地抵抗该细菌的感染。然而,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并不健全或是出现免疫缺陷时,比如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或是受到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则极易受到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受感染的病人通常会出现发热,黄疸,脾大,伤口溃烂,并产生肺炎、泌尿系感染、脑膜炎、败血症等继发性疾病。

 

对消费者的建议

 

铜绿假单胞菌是条件致病菌,对于身体免疫能力低下者,应尽量减少饮用瓶装饮用水。同时,当发现饮用水出现明显的异味时,请不要饮用。当我们选择瓶装饮用水时,最好选择充有二氧化碳或者经过巴氏消毒过后的瓶装水。

此外,对于医院病患,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类药物,避免对同一种抗生素类药物的长期使用,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编辑:songjiajie2010

 
分享:
[ 网刊订阅 ]  [ 检验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检验技术
点击排行
检验技术
 
 
Processed in 0.019 second(s), 15 queries, Memory 0.9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