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检验技术 » 食品采样技术 » 正文

食品抽检:常见不合格检验项目——汇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3-08
核心提示: 一、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计)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即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洗衣粉、洗洁精、洗衣液、肥
 一、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计)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即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洗衣粉、洗洁精、洗衣液、肥皂等洗涤剂的主要成分,其主要成分十二烷基磺酸钠,是一种低毒物质,在消毒企业中广泛使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消毒餐(饮)具》(GB 14934-2016)中规定,采用化学消毒法的餐(饮)具的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应不得检出。餐(饮)具中检出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可能是部分单位使用的洗涤剂不合格或使用量过大,未经足够量清水冲洗或餐具漂洗池内清洗用水重复使用或餐具数量多,造成交叉污染,进而残存在餐(饮)具中。


二、酸价(以脂肪计)


酸价,又称酸值,主要反映食品中油脂的酸败程度。酸价超标会导致食品有哈喇等异味,严重超标时会产生醛酮类化合物,长期摄入酸价超标的食品会对健康有一定影响。《调味面制品》(Q/WZH 0001S2020)中规定,调味面制品中酸价(KOH)的最大限量值为3.0mg/g。调味面制品中酸价(KOH)检测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企业原料采购把关不严,也可能是生产工艺不达标,还可能与产品储藏条件不当有关。


三、过氧化值(以脂肪计)


过氧化值是油脂酸败的早期指标,主要反映油脂被氧化的程度。食用过氧化值超标的食品一般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但长期食用过氧化值严重超标的食品可能导致肠胃不适、腹泻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坚果与籽类食品》(GB 193002014)中规定,熟制葵花籽中过氧化值(以脂肪计)的最大限量值为0.80g/100g熟制葵花籽中过氧化值(以脂肪计)检测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原料中的脂肪已经被氧化,也可能与产品在储运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不当等有关。


四、噻虫胺


噻虫胺属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内吸性、触杀和胃毒作用,少量的残留不会引起人体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噻虫胺超标的食品,对人体健康可能有一定影响。噻虫胺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种植户为快速控制虫害,加大用药量或未遵守采摘间隔期规定,致使上市销售的产品中残留量超标。

 

五、腈苯唑


腈苯唑又叫唑菌腈、苯腈唑,是三唑类内吸杀菌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中规定,腈苯唑在香蕉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值为0.05mg/kg。香蕉中腈苯唑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种植户对使用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不了解,从而违规使用农药。

 

六、恩诺沙星


恩诺沙星属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广谱抗菌药,用于治疗动物的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等,是动物专属用药。长期食用恩诺沙星超标的食品,可能导致在人体中蓄积,进而对人体机能产生危害,还可能使人体产生耐药性菌株。恩诺沙星超标的原因,可能是在动物养殖过程中为快速控制疫病,违规加大用药量或不遵守休药期规定,致使产品上市销售时的药物残留量超标。

 

七、噻虫嗪


噻虫嗪是烟碱类杀虫剂,具有胃毒、触杀和内吸作用,对蚜虫等有较好防效。少量的残留不会引起人体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噻虫嗪超标的食品,对人体健康可能有一定影响。噻虫嗪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种植户为快速控制虫害,加大用药量或未遵守采摘间隔期规定,致使上市销售的产品中残留量超标。

 

八、铅(以Pb计)


铅是最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重金属元素,可在人体内蓄积。长期摄入铅含量超标的食品,会对血液系统、神经系统产生损害。藻类干制品中铅(以Pb计)检测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使用的原料中铅含量超标,也可能是生产设备或包装材料中的铅迁移带入。

 

九、甲基异柳磷


甲基异柳磷,属高毒性的硫代磷酸酯类有机磷农药,是高毒、高效、广谱的内吸性杀虫杀螨剂。少量的残留不会引起人体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甲基异柳磷超标的食品,对人体健康可能有一定影响。蔬菜中甲基异柳磷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为快速控制虫害而违规使用。

 

十、三唑磷


三唑磷为有机磷杀虫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少量的残留不会引起人体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三唑磷超标的食品,对人体健康可能有一定影响。三唑磷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为快速控制虫害,加大用药量或未遵守采摘间隔期规定,致使上市销售的产品中残留量超标。

 

十一、蛋白质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以肽键连接在一起,并形成一定空间结构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是构成机体组织、器官和多种重要生理活性物质的成分,且能提供能量。蛋白质含量不达标的原因,可能是原料把关不严,也可能是生产过程配料控制不规范,还可能是未进行严格的出厂检验保证产品质量。

 

十二、苯甲酸及其钠盐(以苯甲酸计)


苯甲酸及其钠盐(以苯甲酸计)是食品工业中常用的一种防腐剂,对霉菌、酵母和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长期食用苯甲酸及其钠盐超标的食品,可能导致肝脏积累性中毒,危害肝脏健康。苯甲酸及其钠盐(以苯甲酸计)检测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为延长产品保质期,或者弥补产品生产过程卫生条件不佳而超范围使用。

 

十三、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是国内外通用的食品污染常用指示菌。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中检出大肠菌群,存在被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的风险。《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消毒餐(饮)具》(GB 14934-2016)中规定,餐(饮)具中大肠菌群应不得检出。餐(饮)具中检出大肠菌群的原因,可能是产品消毒方式不符合要求,清洗消毒不彻底未达到消毒灭菌效果,也有可能是产品经消毒后存放条件不当或操作不规范而被二次污染造成的。

 

十四、镉(以Cd计)


镉是一种蓄积性的重金属元素,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长期食用镉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对人体肾脏和肝脏造成损害,还会影响免疫系统,甚至可能对儿童高级神经活动有损害。镉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生长过程中富集环境中的镉元素所致。

 

十五、吡虫啉


吡虫啉属内吸性杀虫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少量的残留不会引起人体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吡虫啉超标的食品,对人体健康可能有一定影响。吡虫啉超标的原因,可能是在种植过程中违规使用,或未遵守采摘间隔期规定,致使上市销售的产品中残留量超标。

 

十六、菌落总数


菌落总数是指示性微生物指标,不是致病菌指标,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状况。如果食品的菌落总数严重超标,将会破坏食品的营养成分,使食品失去食用价值;还会加速食品腐败变质,可能危害人体健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醋》(GB 27192018)中规定,食醋同一批次产品5个样品的菌落总数检测结果均不得超过104CFU/mL,且最多允许2个样品的检测结果超过103CFU/mL《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膨化食品》(GB 174012014)中规定,膨化食品同一批次产品5个样品的菌落总数检测结果均不得超过105CFU/g且最多允许2个样品的检测结果超过104CFU/g;《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动物性水产制品》(GB 101362015)中规定,即食生制动物性水产制品中菌落总数同一批次产品5个样品的检测结果均不得超过105CFU/g,且最多允许2个样品的检测结果超过5×104CFU/g。食醋、膨化食品、即食生制动物性水产制品中菌落总数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企业未按要求严格控制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条件,也可能与产品包装密封不严或储运条件不当等有关。

 

十七、香兰素


香兰素是一种常用香精、香料类食品添加剂,因具有香荚兰豆香气及浓郁的奶香,广泛运用于各种需要增加奶香气的调香食品中,尤其是乳制品、烘焙食品、饮料和食用油中。按照标准要求使用香兰素不会对人体造成健康危害,但大量摄入香兰素会导致头晕、恶心等症状,严重时会造成肝、肾损伤。《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06个月婴儿配方食品中不得添加任何食用香料,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可按照规定限量使用香兰素。从婴儿配方食品中香兰素检测值来看,可能是企业在切换不同月龄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过程中清洗不彻底所致。

 

十八、铝的残留量(干样品,以Al计)


含铝食品添加剂,比如硫酸铝钾(又名钾明矾)、硫酸铝铵(又名铵明矾)等,在食品中作为膨松剂、稳定剂使用,使用后会产生铝残留。含铝食品添加剂按标准使用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但长期食用铝超标的食品会导致运动和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影响儿童智力发育。《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粉丝、粉条中铝的最大残留限量值(干样品,以Al计)为200mg/kg。粉丝、粉条中铝的残留量(干样品,以Al计)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未控制好含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也可能是其使用的复配食品添加剂中铝含量过高。

 

十九、色值


色值是食糖的品质指标之一,是白砂糖、绵白糖、冰糖等质量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之一,主要影响糖品的外观,是杂质多寡的一种反映,也是生产工艺水平的一种体现。《糖霜》(QB/T 40922010)中规定,一级糖霜的色值最大值不得超过60IU。糖霜中色值检测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关键工艺控制不当,也可能是运输和储存条件不佳导致色值升高。

 

二十、生素D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是婴幼儿以及儿童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微量营养素,除了对骨质的矿化作用外,还参与机体的各种代谢、免疫等反应。维生素D缺乏不仅可导致钙的吸收利用降低,出现佝偻病、骨软化症及骨质疏松等问题,而且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儿配方食品》(GB 107652010)中规定,维生素D含量应在0.250.60μg/100kJ范围内,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中规定,在产品保质期内,能量和营养成分的实际含量不应低于标示值的80%。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维生素D含量不达标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复合营养素与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的配方设计不匹配,也可能是生产工艺安排不合理或者混合工序不到位,还可能与产品储运条件不当有关。

编辑:songjiajie2010

 
分享:
关键词: 检验 不合格 抽检
[ 网刊订阅 ]  [ 检验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检验技术
点击排行
检验技术
 
 
Processed in 0.129 second(s), 14 queries, Memory 1.1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