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正文

养殖花鳗鲡主要疾病调查及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6-16  来源:水产前沿
核心提示:花鳗鲡(A. marmorata),隶属于鳗鲡目鳗鲡科鳗鲡属,是一种热带、亚热带江海洄游鱼类,分布于我国长江及闽江下游等地。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破坏等因素,日本鳗及欧洲鳗苗自然资源量呈显著衰退形势,已严重制约了我国鳗鲡养殖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花鳗苗数量较多且价格低廉,福建、海南、广东等地相继进行花鳗鲡的试养。
    花鳗鲡(A. marmorata),隶属于鳗鲡目鳗鲡科鳗鲡属,是一种热带、亚热带江海洄游鱼类,分布于我国长江及闽江下游等地。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破坏等因素,日本鳗及欧洲鳗苗自然资源量呈显著衰退形势,已严重制约了我国鳗鲡养殖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花鳗苗数量较多且价格低廉,福建、海南、广东等地相继进行花鳗鲡的试养。
    计调查主要在福建省及江西瑞金地区进行,调查方式主要是现场走访,以解剖观察、问询及填表记录为主,从而对鳗病进行统计。调查发现,在2013-2015年危害养殖花鳗鲡的疾病主要有3类,其中细菌性疾病4种,真菌性疾病1种,寄生虫疾病4种。二、疾病种类及防治
    1、烂鳃
    烂鳃病是花鳗鲡养殖过程中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疾病,除了细菌自身大量繁殖破坏鳃丝组织外,其他一些诱发因素(如真菌或寄生虫寄生、水质恶化等)也能引起细菌继发性感染而导致烂鳃。病鳗活力减弱,徒手易捞起,在池边或排污箱或增氧机附近水面缓慢游动,有时呈单鳃呼吸,鳍条偶有充血,鳃部黏脏,有的腐烂或缺损,轻压鳃部有大量脓血流出,镜检鳃丝细胞增生、脱落或崩解,内脏器官病变不一。周年发生,尤其在夏秋高温季节易爆发,多见于水泥精养池内,各种规格的花鳗均会发生,对黑仔或幼鳗的危害较为严重。
    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嗜纤维菌等细菌,在水质良好及鳗鱼体质强健时一般不易发生烂鳃病,但当外界环境因素不良,如水质较差、寄生虫(如车轮虫)大量寄生时容易爆发。平时预防时应注重水质的调节及稳定性,定期驱杀寄生虫,治疗时常用氯制剂、苯扎溴铵、络合碘等试剂,细菌性烂鳃严重的可辅助抗生素来治疗。
    2、肠炎
    肠炎是花鳗鲡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相对于日本鳗、欧洲鳗而言,其肠炎对花鳗的危害要大的多,该病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而且容易复发。其前期症状是食欲显著降低,水面有浮便,病鳗体表一般无充血等显著病变,肛门处有淡黄色粘液流出,后期肠系膜常常充血,有腹水,肠道内有黄色粘液,严重时流出脓粘液,伴有异味。各季节、各规格花鳗鲡均会感染,但在高温期(夏季)或季节交替(春夏季、夏秋季)时更容易发生,土池发病率一般较水泥精养池高,主要危害幼鳗、成鳗。
    在气候变化大、投饵率高或投喂不新鲜或劣质饲料时极易爆发肠炎病,因此重在预防,当外界环境突变时,比如台风来临、天气骤变时,应及时减料或者停食,并做好池水消毒维护等工作,高温期一定要控制投饵率,不要过量投喂,平时定期内服酵母粉或中草药保肠类制剂,同时严禁使用不新鲜劣质饲料。治疗时可采用外用消毒,同时内服大蒜或大蒜素粉,严重时可适量添加乙酰甲喹或复方新诺明。
    3、红头
    红头病在花鳗养殖过程中偶有发生,无明显规律性或周期性。病鳗体弱,常趴在水流缓慢的角落或排污箱池底,对光照等刺激不敏感。头部红肿,胸鳍多充血变红,鳃盖膜肿胀,鳃盖后缘常有红色溃烂小口,上下颚充血发红,有时下颚磨损呈片状或点状出血,肝脏失血,前期鳃结构较完整,鳃丝顶端充血、基部失血,后期伴有烂鳃烂尾或全身性败血等症状,病鳗时常全身痉挛、来回翻滚而死。
    红头病的传染率和死亡率很高,一旦爆发对养殖花鳗危害特别大,常常发生于白苗培育后期或黑仔前期,成鳗期未见发生(成鳗一般采用土塘养殖)。该病爆发常有以下几个原因:养殖密度高、水质恶化、驱虫药或其他药物长期刺激等,平时应注重预防,在日常养殖过程中,注重水质指标的检测;及时选别分稀,保持合理养殖密度,尤其是在白苗培育后期或黑仔期。一旦爆发,及时隔离病鳗,不能随意倾倒死鳗,应集中焚烧销毁或深埋处理;排污工具等切勿混合使用以免交叉感染,并做好工具消毒工作;同时减料或停料,并适当降温,切勿乱用药物,在死亡高峰期前每天用B-病毒净(双链季铵盐)或戊二醛、苯扎溴铵等消毒杀菌,待高峰期过后再使用抗生素及抗病毒中草药治疗,必要时添加浓度3‰盐巴浸泡,直至病情稳定。
    4、肝肾病
    此病典型特征是肝脏、肾脏肿大色深,解剖后可见肝脏肿胀,淤血色深或变为土黄色,严重时肝脏溃烂穿孔,肾脏肿大溃烂,但近年来肝肾病典型症状并不多见,在花鳗中常常表现为肝脏肿大失血,有出血小点,易碎。
    此病主要流行于红虫投喂时的白苗培育期,以及土池养殖的幼、成鳗阶段,在夏秋高温期很容易发生。发生在白苗培育时期,常呈急性病,传染率和死亡率很高,主要与红虫不干净、不新鲜有关;发生在幼、成鳗阶段时多为慢性病,累积死亡率高,不易治愈,主要与高投饵率、水质恶化及寄生虫有关。因此白苗培育阶段,其投喂的红虫务必干净、新鲜,须漂洗、爬活、盐巴浸泡吐污、消毒杀菌后再行投喂,在高温期控制投饵率,不要饱食,定期驱虫,并做好水质调控,发病后应外用消毒,内服抗生素如氟苯尼考及保肝利胆类试剂等,后期注重水质的恢复。
    5、鳃霉
    鳃霉主要寄生于鳗鱼鳃丝内部,发病后鳃丝泛白,鳃小片肿大粘连,常附有脏物,其菌丝在鳃组织内不断扩展生长,穿越血管或软骨,阻塞微血管使得鳃丝红白相间状,影响病鳗呼吸,后期常被细菌继发感染而引起综合症。各类规格的花鳗都会被感染,但主要危害幼鳗、成鳗,相对于水泥精养池,土池养殖更容易发生,当温差变化大如春夏、秋冬季节交替时,或水中有机物过多、水质恶化时易诱发鳃霉病。鳃霉前期时病症不明显,显微下很难看见鳃霉菌丝体,但此时病鳗鳃部肿胀,鳃粘液很多,后期在溃烂的鳃丝内才能检测到大量菌丝体,因此确诊时应结合多种因素考虑,慎用抗生素。在温差变化的季节要加强水质管理,治疗时常使用氯制剂、水杨酸类、季铵盐类或二硫氰基甲烷等。
    6、车轮虫
    车轮虫是花鳗鲡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寄生虫性疾病,在多个养殖场均有发生。主要寄生在鳗鱼皮肤、鳍条和鳃上,大量寄生时严重影响鳗鱼摄食,后期常伴有细菌等继发性感染而导致鳗鱼大量死亡。全年均发生,流行高峰期为春夏季和秋季,尤其在养殖水体受污染或者池内排污不彻底时极易爆发车轮虫病,各种规格的花鳗鲡均受感染,在水泥精养池和土池养殖中均会发生,精养池内爆发的频率更高。预防时应注重调节水质,及时拔臭,排污彻底,定期驱虫,治疗时使用苯扎溴铵、高锰酸钾或双硫合剂以及中草药驱虫剂等。
    7、拟指环虫
    拟指环虫在花鳗鲡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但感染率较欧洲鳗、美洲鳗低的多。主要寄生于鳗鱼鳃部,严重影响摄食,很容易导致烂鳃症。拟指环虫抗逆性强,大部分驱虫药物使用几次后就没有明显效果,目前常用的鳗鱼驱拟指环虫药主要有:阿维菌素类、菊酯类、咪唑类、中草药类(苦碱、贯众、槟榔等)、氯硝柳胺、敌百虫等。养殖场应备用多种指环虫类驱虫药,不要长期单用某种驱虫药,应搭配使用,同时定期预防驱虫是不错的选择。
    8、小瓜虫
    小瓜虫主要寄生于鳗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大量寄生时严重影响鳗鱼摄食。通常发生在水温较低的秋冬及春季,危害各类规格的花鳗,在土池中时有发生,精养池内常采用加温措施所以发病率相对较低。一旦发病其传染率和死亡率相当高,很难治疗,若白苗培育阶段因加温力度不够、水温较低而不慎感染该虫,不及时处理其损失将非常严重。所以花鳗白苗培育时最好将温度维持在30℃左右,发生在幼、成鳗阶段时,生产上可采用杀虫醛或中药类驱虫剂(生姜、辣椒、苦参、苦碱等)进行治疗,有一定疗效。
    9、固着类纤毛虫
    主要包括杯体虫和累枝虫两种,水温在22-26℃时容易爆发,少量固着时一般危害不大,当水中有机质含量多,日换水量少时,该虫大量繁殖,导致鳗鱼摄食不良。
    花鳗白苗培育阶段易感染杯体虫,在黑仔、幼成鳗期间易感染累枝虫,该类虫体常常寄生于鳗鱼口腔上下颚,肉眼可见口腔内较多黄色粘液,大量寄生时口腔充血发红,鳗鱼绝食,活力变弱。当鳗鱼长期不摄食时,除常规检查项目外还应注意病鳗口腔内部,若发现口腔较多黄色粘液或充血变红时应刮取粘液镜检,刮取时应细心,应使用载玻片用力刮取口腔内部,尤其是上下颚齿附近,必要时连同颚齿一同刮下镜检,如此才不至于漏诊误判。治疗时使用高锰酸钾、高碘酸钠、苯扎溴铵、硫酸铜或水体纤虫净(中草药提取素)。
    此外,花鳗养殖过程中还遇见烂尾、烂体、斜管虫、不明原因死亡等病症。烂尾烂体在花鳗养殖过程中偶有发生,但发生率较低、危害不大。此外,在花鳗养殖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明原因死亡的病鳗,在白苗、黑仔期间常常发生,水泥精养池内易见,土池养殖中较少发生,有时在正常的情况下也会有少量伤鳗,而病鳗体表正常,镜检鳃丝及内脏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养殖户称之为“不明原因死亡症”,推测该病症与花鳗的人工养殖技术不成熟、管理不规范有很大关系,这其中包括养殖模式、水温、密度、投饵率,以及适宜花鳗生长的饲料等,其确切原因还需深入研究。
 
文/译:福建天马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杨方园 黄贻涛 王进可 杨晗
 
编辑:foodnews

 
分享: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2.623 second(s), 658 queries, Memory 2.9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