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种植技术 » 粮油 » 正文

秋冬小麦选种播种病虫害技术指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1-02
核心提示: 今年7月以来,小麦主产区降雨较多,土壤底墒总体较足,前茬作物生长发育正常,大部分地区适期播种有保障。但西北部分地区降雨偏
    今年7月以来,小麦主产区降雨较多,土壤底墒总体较足,前茬作物生长发育正常,大部分地区适期播种有保障。但西北部分地区降雨偏少,表墒不足。同时,气象部门预测,受厄尔尼诺影响,北方冬麦区秋冬季降水较常年偏少,气温总体偏高,部分地区可能出现秋冬连旱,对冬小麦播种出苗和安全越冬不利。为切实提高冬小麦播种质量,培育冬前壮苗,夯实明年夏粮丰收基础,现研究提出小麦秋冬种技术指导意见,供各地参考。
    黄淮及北部冬麦区
    该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山西中南部以及陕西关中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冬小麦产区。本区生产条件较好,光热资源丰富,年降水量400-900毫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种植制度以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为主,小麦10月上中旬播种,5月底至6月上中旬收获。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短缺,干旱、冻害、干热风等自然灾害频发,条锈病、纹枯病、白 粉病、赤霉病为害较重。该区小麦秋播及冬前管理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播前准备
    1.品种选用。根据各地气候、土壤、地力、种植制度、产量水平和病虫害等情况,选用适宜品种。一是因天选种。根据气温条件选用冬性、半冬性品种,严禁跨区种植和选用未经审定的品种,北部冬麦区严格选用冬性品种,黄淮冬麦区选用冬性半冬性品种。二是因地选种。肥水条件好的高产田选用丰产潜力大的耐肥抗倒品种。缺水地区选用耐旱节水稳产品种。旱薄地选用抗旱耐瘠品种。土层较厚、肥力较高的旱肥地选用抗旱耐肥品种。三是因制选种。麦棉套种要求小麦品种适宜晚播、早熟,以缩短麦、棉共生期,同时植株较矮、株型紧凑、边行优势强等,以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效率。四是因灾选种。干热风重的地区应选用适当早熟、抗早衰、抗青枯的品种,以躲避或减轻干热风的危害。五是因病选种。锈病感染较重的地区应选用抗(耐)锈病的品种,降水偏多、渍涝严重的地区宜选用耐湿、抗(耐)赤霉病及种子休眠期长的品种。六是因质选种。选用营养品质好,加工品质符合制成品要求,籽粒饱满、容重高的优质品种。七是严格引种换种。根据生产条件变化和产量提高更换新品种,防止不经过试验就大量引种、调种及频繁更换良种;在种植主推品种的同时,注意积极引进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并做好种子繁殖工作,确定“接班”品种,保持生产用种的质量。
    2.种子处理。加强小麦种子处理,切实做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减轻秋苗发病,压低越冬菌源,控制苗期地下害虫危害,可以推迟小麦条锈病、白 粉病、纹枯病等病害发病时间。根据各地小麦品种抗病性、发病程度以及气候条件、栽培方式,合理选择药剂。严格拌种用药量,禁止超量用药;拌种后立即播种,现拌现用,当日播完;适当增加药剂拌种后用种量。
    3.秸秆还田。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要求长度≤7厘米,均匀抛撒地表。将已粉碎的秸秆耕翻入地下,如果采用深松技术,必须要旋耕,将秸秆切入土层,旋耕深度15厘米以上,秸秆还田后要灌水踏实,如果墒情适宜要及时耙压。
    4.深耕(深松)耙压。深耕23-25厘米然后耙压,或深松30-35厘米再旋耕耙压,以破碎坷垃,沉实土壤,利于根系下扎,防止透风跑墒,保苗安全越冬。深耕或深松的效果可持续2年,1年深耕或深松,2-3年内旋耕整地即可。一年一作旱地休闲麦田深耕、深松应在7月上旬进行,利于纳雨蓄墒,结合播前耙耱收墒。
    5.浇水造墒。坚持足墒播种,确保一播全苗。当0-40厘米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5%时,要先造墒再播种。对不能及时造墒而播后浇蒙头水的麦田及时划锄,防止土壤出现裂缝,减少土壤水分散失。
    6.施用基肥。测土配方施肥,氮磷钾肥配合,补施微量元素肥。高产田采用氮肥后移技术,氮肥底施和追施各50%,其他肥料全部底施。根据生产经验,不同地力水平的适宜施肥量参考值为:亩产200-300公斤的低产田亩施纯氮(N)6-10公斤、磷(P2O5)3-5公斤、钾(K2O)2-4公斤,氮磷钾肥全部底施;亩产300-400公斤的中产田亩施纯氮(N)10-12公斤、磷(P2O5)4-6公斤、钾(K2O)4-6公斤,氮肥的70%底施,30%起身期追施,磷钾肥全部底施;亩产400-500公斤高产田亩施纯氮(N)12-14公斤、磷(P2O5)6-7公斤、钾(K2O)5-6公斤,氮肥60%底施,40%起身期或拔节期追施,磷钾肥全部底施;亩产500公斤以上超高产田亩施纯氮(N)14-16公斤、磷(P2O5)7-8公斤、钾(K2O)6-8公斤,氮肥50%底施,50%拔节期追施,磷钾肥全部底施。
    (二)播种
    7.适宜播期。一般冬性品种适期播种的日平均气温为16-18℃,半冬性品种为14-16℃。培育冬前壮苗,冬性和半冬性品种要保证冬前有效积温达550-600℃,同时还要考虑天气条件、肥力水平、病虫害和安全越冬等情况。一般北部冬麦区9月底至10月上旬,黄淮冬麦区北部和中部10月5-15日,黄淮冬麦区南部10月10-20日为适宜播期。
    8.合理播量。合理播量、适宜基本苗数是奠定高质量群体的起点,也是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协调群体与个体、小麦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的重要措施。掌握的原则:一是品种特性,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品种,适当减少播量。二是播种早晚,播种早的播量适当较少,播种晚的播量适当增加。三是地力水平,土壤肥水条件较好的基本苗宜稀,播量宜少。
    9.精细播种。用符合要求、质量合格的小麦播种机播种,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确定适宜播种行距,做到行距一致、播量准确、深浅一致,播种深度3-5厘米,不漏播、不重播。
    10.播后镇压。带镇压器的播种机要做到随播随压,不带镇压器的播种机播种后要用镇压器镇压。要保证镇压力度,确保镇压质量,做到踏实土壤,减少田间墒情散失,促进麦苗生长,培育冬前壮苗,扩大壮苗比例。
    冬小麦自出苗到拔节,植株生长的中心是根、叶和分蘖。冬小麦从出苗至分蘖期这一阶段虽然吸收养分较少,而初期保持适当的营养水平,对营养生长和以后的生殖生长有好处。可小麦对磷反应敏感,磷素营养水平的高低和供应时间的早晚,影响麦株干物质积累和营养物质向分配中心转移的进程。高产冬小麦前期吸磷强度大,积累速度快,从而有力地增加干物质积累的强度和速度;低产冬小麦,前期麦株含磷水平低,磷肥的积累速度慢,干物质的积累过程也较慢。为了使冬小麦在前期有良好的磷营养条件,磷肥多以基肥和种肥施用。北方冬麦区应增施磷肥,促进早生健壮分蘖,使麦株内积累较多的糖分,增强抗寒能力,以利于冬小麦安全越冬,为翌年返青准备好物质条件。苗期适当地追施氮肥,可以增加早期分蘖,有利于培育壮苗,但不可使麦苗生长过旺,以免引起前期徒长,后期倒伏。
    (三)小麦主要病虫草害
    技术概况:
    病虫草害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每年因病虫草害的发生,给小麦生产带来严重损失,直接威胁着我国小麦的安全生产。在我国黄淮海及西北麦区,主要的病虫害有小麦锈病、白 粉病、赤霉病、纹枯病、全蚀病、蚜虫、吸浆虫和地下害虫等,主要杂草有播娘蒿、荠菜、泽漆、猪殃殃、婆婆纳、佛座、牛繁缕、麦家公、大巢菜、蔊菜(野油菜)等阔叶杂草和节节麦、多花黑麦草、硬草、野燕麦、看麦娘、日本看麦娘、雀麦等禾本科杂草。为确保小麦安全高效生产,必须加强对主要病虫草害的预警和综合防治。
    技术要点:
    1.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菌适温喜湿,在我国甘肃陇东、陇南、四川西北部等地越夏,秋季越夏菌源随气流逐渐传到我国冬麦区。条锈病在雨量多、田间湿度大、结露、有雾的天气条件下容易发生,小麦品种间对条锈病的抗性差异较大。其防治方法:
    (1) 播种期,选用抗锈良种;在条锈菌越夏区及周边地区实施药剂拌种和适期晚播。拌种可用三唑类农药,如15%粉锈宁WP,用药量为种子量的千分之三。
    (2) 冬前苗期,在小麦条锈病“冬繁区”实施点片防治或挑治,“打点保面”,压低越冬菌源量。
    (3) 抽穗-灌浆期,当麦田病叶率达0.5%~1.0%时进行药剂防治。每亩用15%粉锈宁WP100克,或12.5%禾果利WP20~30克,或12.5%速保利WP12-32克,对水50千克喷雾。种植高感品种麦田可进行二次防治。
    2. 小麦白 粉病
    白 粉病是我国大部麦区的重要病害。白 粉病病菌能侵染小麦叶片、茎秆和穗部,在有利条件下每周可繁殖一代,因而小麦生育期再次侵染次数多;过量施用氮肥和加大种植密度均有利于白 粉病发生;南方水田麦和北方水浇麦由于田间小气候原因也有利于白 粉病流行。防治方法:
    (1) 打好抗性基础:根据农技部门的推荐种植抗性较强的小麦品种。
    (2) 减少自生苗数量:在小麦白 粉病菌能越夏地带,结合麦后茬作物的杂草防除减少自生麦苗,以降低白 粉病菌越夏基数。
    (3) 药剂拌种,防止秋苗发病:每100千克小麦种子用25%的粉锈宁120克,或用15%的烯唑醇或15%的戊唑醇100-150克拌种,对白 粉病有90天的预防效果。拌种应干拌且拌匀,不能过量也不能湿拌
    (4) 春季药剂防治:小麦拔节期是白 粉病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越冬区和临近越冬区的小麦产区应注意药剂防治。防治药剂每亩用50-60克的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或用30克的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20-30克的12.5%腈菌唑对水50千克喷雾。如果发病重可在第一次施药后10天再施药一次。
    (5) 搞好保健栽培:离高山较近的白 粉病菌越夏区应适时晚播,以减少秋苗感病。施肥注意氮、磷、钾肥比例适中,防止氮肥过重和施肥偏迟造成无效分蘖过多而加重病害流行,防止种植密度过大造成荫蔽而加重病害。
    3. 小麦赤霉病
    赤霉病是小麦一种重要的病害,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东北春麦区,长江上游和华南冬麦区也常发生。该病害主要发生在穗期,引起穗腐,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达80-90%。此外,病麦粒中含有脱氧雪腐镰刀烯醇、玉蜀黍赤霉烯酮等多种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严重危害食品安全。防治方法:
    (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品种重点考虑株高适当,抽穗一致、穗层整齐、花药残留时间短、灌浆速度快的品种。
    (2) 降低地下水位:避免渍害、湿害和降低田间湿度,创造有利于小麦而不利赤霉病发生的生态环境。
    (3) 药剂防治: 由于气候条件不同,麦株抽穗扬花时期和快慢亦有不同,故施药日期、次数要根据当地气候变化和小麦生育期变化而灵活掌握。施药的时间原则是:当抽穗期间天晴、温度高,麦子边抽穗边扬花,在始花后期(扬花10~20%)施药最好。若抽穗期低温且日照少,麦子先抽穗后扬花,应在始花期(10%扬花)用药。抽穗期若遇到连阴雨,应在齐穗期用药。要抓住下雨间隙时机进行用药。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70克、30%烯·多悬浮剂每亩80克、25%烯肟菌酯乳油每亩50克、或25%啶菌恶唑乳油每亩100克。以上药剂对水50千克进行迷雾喷雾。视天气状况可在间隔7天再施药一次。
    4.小麦纹枯病
    纹枯病是小麦产区的重要病害,可危害整个小麦生育期,播种后造成烂芽,苗期造成死苗,拔节期是发病的高峰期,表现眼斑花秆和叶鞘枯死,严重时后期倒秆或形成枯白穗。防治方法:
    (1) 选用种植相对(抗)耐病品种。
    (2) 多施有机肥和农家肥,改善麦田生态环境。在不影响冬前形成壮苗的前提下适时晚播,以减少纹枯病菌的侵染。提倡配方施肥,做到稳氮、补磷、增钾,配合施用锌肥,提高小麦植株抗病力。
    (3) 药剂拌种。播种时用25%粉锈宁、15%的烯唑醇或2%立克秀等拌种。药剂用量一般为种子重量的0.02%-0.03%药剂有效成分,即每100千克小麦种子用25%的粉锈宁120克,或15%的烯唑醇100-150克,或2%立克秀150-200克。粉锈宁、烯唑醇拌种应干拌且拌匀,不能过量也不能湿拌;立克秀拌种应遵照药剂使用说明进行拌种。
    (4) 春季药剂防治。春季当病株率达10%时,每亩可选用20%粉锈宁乳油50毫升,或2%立克锈可湿性粉剂10g分别加20%的井岗霉素可湿性粉剂25~30g,对水80~100千克,大容量喷施小麦根茎基部,喷匀喷透,间隔7-10天再喷一次,连喷2~3次。
    5.小麦全蚀病
    全蚀病由土壤真菌侵染根组织引起,主要危害小麦根部和茎基部,全生育期均可受害。病根变黑,新生根少,茎基部变黑呈“黑脚”;植株长势弱,严重时早枯形成白穗,颗粒无收或严重减产。土壤肥力、酸碱性、小麦连作年限与发病关系密切。防治方法:
    (1) 严格执行检疫法规,禁止从病田块和病区调运种子。
    (2) 选用耐病品种。
    (3) 栽培管理。因地制宜实施轮作倒茬,隔年轮作或隔2-3年轮作均可减轻病害;增施肥料提高土壤肥力,特别是铵态氮和磷、钙、锌等元素。
    (4) 药剂防治。以有效成分计算,播前用三唑酮或三唑醇按种子量的0.03%,或丙环唑按种子量的0.05%拌种,或敌力脱0.025-0.05%拌种或全蚀净(硅噻菌胺)0.025-0.0375%拌种防病效果好。拔节期、花期每亩用三唑酮20-25克,或丙环唑10克,或全蚀净(硅噻菌胺)60-70克对水40-50千克喷施也有较好效果。
    6.小麦蚜虫
    为害小麦的蚜虫主要有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无网长管蚜和麦二叉蚜4种。麦蚜主要集中在小麦叶片、茎和穗部危害,其中在灌浆期危害较大。防治麦蚜的适宜期是小麦孕穗至灌浆期。防治措施,一是农业防治。实施机耕深翻、耙耱镇压、配方施肥等农田管理措施,以及利用生物多样性布局,可有效减少越冬蚜量以及成株期麦蚜混合种群数量。二是生物防治。早春、晚秋进行化学防治时要尽量保护自然的天敌资源。改进施药技术,选用对天敌安全的选择性药剂,保护天敌免受伤害。当天敌与麦蚜比大于1:150(蚜虫小于150头/百株)时,可不用药。三是化学防治。当平均每百株小麦有蚜虫500头以上,或者有蚜株率大于25%时,应及时打药防治。可用药剂有25%蚜螨清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丁硫克百威乳油以及吡虫啉系列产品、啶虫脒系列产品、抗蚜威、硫丹等,各地可根据药源情况选用。
    7.小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是麦类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分为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两种。吸浆虫以幼虫危害花器和吸食麦粒的浆液,造成瘪粒而减产,一般减产5%-10%,严重时可达40%,甚至毁产。气象因素是造成小麦吸浆虫大发生的主导因素,4月上旬的降雨量是当年吸浆虫发生的关键。总的趋势是多雨年份重,干旱年份轻。防治方法:一是注意选用抗吸浆虫品种。二是轮作倒茬,麦田连年深翻。小麦与油菜、豆类、棉花和水稻等作物轮作,对压低虫口数量有明显作用。三是化学防治:
    (1)土壤处理:可用2%甲基异柳磷粉剂、或4.5%甲敌粉、或4%敌马粉,亩用2~3千克;或80%敌敌畏乳油50~100毫升加水1~2千克,或用50%辛硫磷乳油200毫升,加水5千克喷在20~25千克的细土上,拌匀制成毒土,在小麦播前整地时、拔节期、孕穗期施入土中。
    (2)成虫期药剂防治:在小麦抽穗至开花前,每亩用80%敌敌畏150毫升,加水4千克稀释,喷洒在25千克麦糠上拌匀,隔行每亩撒一堆,此法残效期长,防治效果好。或用40%乐果乳剂1000倍;2.5%溴氰菊酯3000倍;40%杀螟松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喷雾。
    8.小麦红蜘蛛
    为害小麦的红蜘蛛,主要有麦圆蜘蛛和麦长腿蜘蛛,黄淮麦区两种红蜘蛛混合发生,受害最为严重。受害严重的小麦不能抽穗,枯萎而死。当条播小麦单行33厘米长有麦圆蜘蛛200头或麦长腿蜘蛛100头时,应及时用药剂防治。一是合理耕作。深耕灭茬,耙耱镇压,中耕除草,均可杀灭大量红蜘蛛。二是药剂防治。每亩用73%克螨特乳油15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3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8~10毫升,或40%氧化乐果乳油50~100毫升,手动喷雾器加水50~75千克喷雾。三是起身拔节期于中午喷药效果最好;抽穗后气温较高天气则应于上午10点以前和下午4点以后喷药。
    9.地下害虫
    在全国小麦主要生产区,蝼蛄、蛴螬和金针虫均有发生。防治指标:蛴螬1000头/亩;金针虫1 000头/亩;蝼蛄100头/亩。
    (1) 土壤处理:每亩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0.3千克,加水1~2千克,拌细土25千克制成毒土,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
    (2) 药剂拌种:播种前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毫升或40%辛硫磷乳油20毫升对水0.5~1千克,拌麦种10千克。
    (3) 苗期防治:每亩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300毫升加水1~2千克拌细砂20千克顺垄撒施,撒后浇水。
    10.麦田杂草
    我国黄淮海和西北麦区主要杂草有播娘蒿、荠菜、泽漆、猪殃殃、婆婆纳、佛座、牛繁缕、麦家公、大巢菜、蔊菜(野油菜)等阔叶杂草和节节麦、多花黑麦草、硬草、野燕麦、看麦娘、日本看麦娘、雀麦等禾本科杂草。据调查冬小麦田杂草以10月和11月出苗为主,出苗率在80%~95%,来年2~3月份出苗率仅为5~15%。麦田杂草防治应贯彻以化学除草为主,人工除草为辅,冬前化学除草为主,春季补防为辅的防治策略。具体防治方法:
    (1) 冬前防除,待小麦冬前杂草基本出齐且以阔叶杂草为主时,可以用杜邦巨星或麦金龙等,每亩地对水30千克均匀喷雾。小麦冬前杂草基本出齐且以禾本科杂草居多时,可以用骠马或世玛,对水30千克均匀喷雾。喷药时要根据天气情况,气温应在10℃左右进行防治,气温降至0℃以下禁止施药。
    (2) 小麦返青期拔节前, 小麦未封垄,麦田主要以禾本科杂草为主时,可以用骠马(6.9%精恶唑禾草灵乳油)、世玛(3%甲基二磺隆悬浮剂)等;小麦已封垄,杂草大且以阔叶杂草为主时,可直接用杜邦巨星(75%苯磺隆干悬浮剂)、司特龙(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麦金龙 (75%苯磺隆干悬浮剂)、快灭灵(40%唑酮草酯乳油)等。如果小麦后茬种植花生、辣椒等,在小麦返青期应提前用药或降低苯磺隆的用量或不用苯磺隆,以免对后茬作物造成药害。
    (3) 施药前洗刷喷雾器械,使用扇形喷头的背复式喷雾器;无论是使用单剂还是复配剂都应先将制剂倒入小型容器内配成母液再倒入喷雾器械中使用;施药时期最好是小麦冬前,也可在小麦返青期后(严格注意把握好时间);选择天气晴朗、无风,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时喷药;人工施药时,应倒着喷药(即退着走),这样可避免往前走动时将刚喷的药液带掉。 
编辑:foodnews

 
分享: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5.298 second(s), 1272 queries, Memory 4.2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