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种植技术 » 粮油 » 正文

稻瘟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5-05-17

稻瘟病
  稻瘟病是由灰梨孢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诊断] 水稻各生育期、各个部位均可发生,根据发生时期和部位分为苗瘟、叶瘟、叶枕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等,常发并危害大的主要有苗瘟、叶瘟和穗颈瘟。
  ①苗瘟:多发生在2~3叶期,病菌侵染稻苗基部,出现灰黑色,造成稻苗卷缩枯死。②叶瘟:3叶期后至穗期均可发生,病斑有四种类型。慢性型:又称典型病斑,为叶片上最常见的症状,病斑呈梭形,最外层中毒部为黄色晕圈,内圈坏死部为褐色,中央崩溃部为灰白色,两端有褐色坏死线;急性型: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多数呈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品种感病,氮肥偏多,气象条件适宜时大量出现;白点型:病斑呈近圆形小斑点,多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出现,条件转好病斑可转化为慢性型和急性型;褐点型:病斑呈褐色小斑点,局限于叶脉之间,多在抗病品种和下部老叶上出现。以上四种病斑中前两种为产孢病斑,直接影响病害的发生、发展。③穗颈瘟:发生于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颈部,先呈褐色小点,以后环状扩展呈灰色或墨绿色。发病早,多形成白穗,严重影响结实、粒重、米质。

  [发病规律] 稻瘟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气流传播。种子带菌易引起南方双季早稻的苗瘟。在分蘖至孕穗期,经常低温多雨易造成叶瘟爆发,抽穗前期多雨易引起穗颈瘟流行。山区、长期深灌、冷浸田、偏施氮肥等都容易引发稻瘟病。

  [防治] 稻瘟病防治应采用以种植抗病优质品种为中心,健身栽培为基础,药剂保护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抗病品种 稻瘟病菌生理分化显著,高抗品种大面积种植容易丧失抗病性,利用抗病品种要注意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抗病良种,注意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切忌抗病品种大面积单一种植。
  (2)科学田间管理 培育壮秧,施足基肥,增施钾肥、锌肥、有机肥,巧施穗肥,适时晒田。
  (3)种子处理 10%401抗菌剂1000倍液浸种48小时或80%402抗菌剂2000倍液浸种48~72小时直接催芽,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浸种24小时,洗净后催芽。
  (4)药剂防治 叶瘟应在发病初期(病叶率3%时)喷药保护,穗瘟在抽穗初期喷药保护,以后视天气情况决定喷药次数。药剂选择:每亩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克或40%富士1号100克或40%克瘟散乳油150~200克。为了保证药剂防治效果,每亩应保证50千克用水量,不宜盲目加大用药量。

 
分享: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3.666 second(s), 541 queries, Memory 2.7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