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种植技术 » 病虫害.农药 » 正文

樟巢螟综合防治技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2-19
核心提示:樟巢螟是香樟树上的主要害虫。近年来,随着我市樟树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樟巢螟的发生为害日趋严重,不少公路两侧、城镇绿化地带以及苗木生产基地的樟树均受到为害,严重地段樟树叶片全被吃光,树上挂满鸟窝状的“虫包”,严重影响环境绿化和苗木生产。

樟巢螟是香樟树上的主要害虫。近年来,随着我市樟树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樟巢螟的发生为害日趋严重,不少公路两侧、城镇绿化地带以及苗木生产基地的樟树均受到为害,严重地段樟树叶片全被吃光,树上挂满鸟窝状的“虫包”,严重影响环境绿化和苗木生产。因此,各地要高度重视樟巢螟的防治,有效控制其发生和为害。

一、发生情况

樟巢螟又名樟叶瘤丛螟,属鳞翅目,螟蛾科。该虫在我市一年发生二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的浅土层中结茧越冬,次年5月中、下旬成虫羽化。成虫产卵于二、三张叶片缀合间隙内,每个卵块10—140余粒,平均30粒左右。初孵化幼虫具有群集性,常将数张叶片缀合形成“虫包”,幼虫躲在虫包内啃食叶片,每个虫包中常有数条至几十条虫不等,7月下旬第一代老熟幼虫下地结茧化蛹。第二代成虫7、8月份羽化产卵,9月中旬为二代樟巢螟幼虫暴食期,10月份以后,老熟幼虫陆续在树冠下的浅土层中结茧越冬。

二、为害特点

樟巢螟有两个明显的为害高峰期,第一代为害高峰在7月份,第二代为害高峰在9、10月份,如果温度适宜,幼虫为害时间可持续到11月份。樟巢螟的发生与为害,连片、单一林相地段重于混生林地段,公路行道树重于街道行道树(城区街道树下老熟幼虫难以入土结茧化蛹),上一代发生重的地段重于上一代发生轻的地段(成虫迁移能力不强),第二代重于第一代。气候因素对樟巢螟的发生有一定影响,冬春温度偏高少雨、秋季干旱少雨气温偏高年份发生严重。

三、防治方法

对樟巢螟的防治,应按照“治前控后”的防治策略,采取以林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

1、林业防治措施,做到地上防治与地下防治相结合。

林业防治是基础。樟巢螟在连片单生香樟林地段的为害重于混生林地段,在选择行道绿化树种时,应以香樟树与非樟科其他树种适当搭配。同时,由于樟巢螟老熟幼虫在每年10月以后入土结茧越冬,虫茧比较集中在树冠下或松土约1~3cm的浅土层中,一直到次年4月中下旬化蛹,所以通过冬季翻耕土壤,能有效地消灭越冬虫茧,压低发生基数。另外,樟巢螟在幼虫为害期集中在“虫巢”内,易于发现,便于人工摘除虫包,消灭包内幼虫。特别在樟、桑混栽地段、鱼虾池附近以及樟巢螟发生严重的地段,应提倡人工防除,将虫包剪下集中销毁,不仅能有效地减轻当代为害、降低下代虫口基数,而且避免药剂防治造成的污染和鱼虾蚕中毒事故。

2、防治时间上,做到“治前”与“控后”相结合。

我市樟巢螟为害以二代为主,“虫包”大量出现约在9月上中旬,即二代幼虫盛发暴食期。樟巢螟成虫喜在树龄3—5年、生长旺盛、枝叶繁茂的香樟上产卵,往往上一代幼虫“虫包”较多的地段,下一代发生量也大。因此,在防治时间上,应做到“治前”与“控后”相结合,第一代防治时间,在6月底7月初用好第一次药,上年发生严重的地方隔7—10天再用第二次药;第二代防治时间宜安排在8月底9月初,发生严重的地区或地段隔7—10天再用第二次药。

3、药剂防治上,做到化学药剂与生物药剂防治相结合。

对公共场所绿化地带樟巢螟的防治,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应尽量使用生物农药和低毒、无公害农药品种,同时要注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避免发生药害、中毒事故。常规农药可选用35%纵卷清500倍液、50%虫杀手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脂1500倍液或上述药剂混合使用;特异性杀虫剂可用25%灭幼脲SC1000倍液;生物农药可用1.1%绿浪EC1000倍液等配方。

编辑:foodqa

 
分享:
关键词: 樟巢螟 综合 防治 技术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456 second(s), 15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