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正文

初秋季节水温高 池塘养鱼要管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0-16
核心提示:初秋气温高,有利于鱼类生长,但同时也是病害多发、死亡率高、管理难度大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池塘养鱼要抓好以下要点。
    初秋气温高,有利于鱼类生长,但同时也是病害多发、死亡率高、管理难度大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池塘养鱼要抓好以下要点:

清塘与肥水 从近几年大量病例的分析来看,秋季高温期鱼病增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水体中有机质过多,造成水质不良而引发的。为此,每年要坚持用生石灰清塘,且坚持不用或少用有机粪肥。春季水质清瘦、水体透明度大时,可用氮肥加磷肥来调水。在夏秋季水温高的情况下,如水质突变、藻类死亡、水体透明度增加,绝不能用氮肥来肥水,而要适当应用底质改良药物和少量磷酸二氢钙或光合细菌,结合换水和多开增氧机,以降低水中的有机质、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同时延长使用增氧机的时间。

改变传统治法 在鱼病防治方面,传统的做法是采用 “先杀虫,后消毒,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方法,在高密度精养以及夏季高温的情况下,这种方法不但不实用,而且往往会造成水质变坏,常用环保型的底质改良药物和增氧药物来调节水质,白天加开增氧机,即使暴发鱼病也必须用调水加内服药物来治疗。高温季节防治鱼病不能大面积用药,以防造成水质突变而加重病情,应查清病因,在喂鱼时用适量药物在水中溶解后泼洒在饲料台附近,形成“药浴”环境,采取以内服为主,食场消毒为辅,结合调水的治疗方法为好。

养殖密度要科学合理 池塘的水质在有机质污染和自净能力相平衡的情况下是稳定的,当养殖密度上升,鱼类排泄物增多,有机质污染量超过池塘自净能力时,水质不稳定而极易变坏,鱼病增多。因此,养殖密度要科学、合理,使池塘的自净能力与有机质污染量基本平衡。

选择优质饲料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应选择优质饲料,增加鱼体自身抵抗力,减少鱼类排泄物,促使鱼类健康生长。一方面,应选择蛋白质适中、氨基酸平衡好、加工工艺优良的优质饲料;另一方面,控制好投喂量,日常使鱼类摄食到八成饱即可。在发生鱼病时,一是投喂药饵,二是减少投喂量至六成。不用含有害物质和各种激素的饲料。在饲料中加入维生素C,每吨饲料中加300克左右,可提高抗应激和抗病能力。

加强抗应激能力 秋季水温高,鱼的消化吸收率降低,鱼的生长速度减慢,生理代谢不良,抗应激能力下降。有进排水条件的池塘,可在中午增氧机开前或开后,向池中加入井水,同时在池塘另一边排出上层高温水;无进、排水条件的池塘,可引入水葫芦、浮萍等水生植物,使其覆盖1/10的水面,既可降解水中的有机质、氨、氮和亚硝酸盐,又可降低水温。把喂食时间改在上午11时前和下午4时以后,避开中午表层水温高的时间,减少鱼的能量消耗和应激反应。

抓好常见病防治 防治肠炎病可采用1×10-6的漂白粉液或30~50公斤的生石灰对水全池泼洒;每万尾鱼种或50公斤成鱼用大蒜头250克、食盐200克、饲料54公斤,最好用干面拌和成团投喂,连喂1周。

烂鳃病(又称乌头痛)的流行季节为4~10月,立秋至秋分发病最重。可用1×10-6的漂白粉液泼洒。

防治草鱼出血病可用大黄口服,每万尾鱼种或50公斤成鱼用大黄0.5~0.75公斤拌入10公斤面粉加适量豆饼,然后把4片病毒灵溶于水和饲料中,搅和成浆液后加50克食盐,连续投喂3~5天。

编辑:foodqa

 
分享: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5.935 second(s), 687 queries, Memory 2.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