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种植技术 » 蔬菜 » 正文

袋栽人工花菇栽培技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5-03-13
  一、发展袋栽人工花菇势在必行
  花菇是香菇之上品菇肉肥厚,菇柄短小,质地脆嫩,香味浓郁,素来被誉称为“山珍之冠”,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天然花菇是香菇子实体形成过程中,遇到低温低湿的环境,菌盖表面龟裂,如仍在干燥环境下生长,形成了“明花菇”;若遇到湿润环境继续生长,花纹愈合,呈浅褐色花纹,形成了“暗花菇”,亦称“雨花菇”,品质次于“明花菇”,但也属于香菇的上品。
  天然花菇常在晴雨相间天气出菇,遇积雪晴天干燥低温,才偶尔出现花菇,所以花菇产量甚低,市场售价昂贵,高出普通厚菇售价的3—5倍。近年来,代料袋栽花菇大面积成功,为香菇生产跃上新台阶作出了贡献。因为袋栽人工花菇比常规香菇有着明显的优势
  (一)显著的经济效益:投入成本每筒常规菇与人工花菇基本相同,均约为1.50元左右,常规菇产值约为2.70元左右;而人工花菇95年收购价最高达70元/公斤,最低20元/公斤,平均价约为30元/公斤左右,每筒产值为8元,扣除成本1.5元,二者效益相差5倍多。菇农普遍挣钱,相当部分经济效益十分可佳,仅举一例,寿宁有一户只种2700筒,截止95年12月28日已收1.8 万元,扣除成本4000元,纯利达1.3万元,12月28日以后收成还不计在内,平均每筒净挣近5元。
  (二)明显的市场优势:95年由于人工花菇的大量上市,打入日本等国际市场,在它的冲击下,常规保鲜菇的价格剧降,94年市场价1.9-2.8万元/吨,95年降至1.15-0.6万元/吨,95年常规保鲜菇收购平均价仅为4.2元/公斤,而花菇平均收购价可达30元/ 公斤,相差25.8元/公斤,且花菇质地脆嫩,口感佳美,储存保鲜期是普通菇的3倍,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消费倍重产品质量,即使价格高,产品质量能好,还是买价高质优产品。为此,随着人工花菇的问世与发展,势必逐步取代常规保鲜菇的市场。
  (三)明显的节省了用地,大大提高了社会效益:常规袋栽法每亩阴棚只能摆放1万袋菇筒,而人工花菇采用立体架式阴棚,每亩可摆放3万筒,节省用地一半左右,同时可在非出菇阶段套种其它作物,根据寿宁经验,大量套种御豆(亦称皇帝豆)获得成功,每亩产值超千元,一举双得,功半利倍。
  为进一步促进我县香菇生产的发展,为保住食用菌产业的久兴不衰,大力推广袋栽人工花菇新技术,及早形成生产规模,势在必行,迫在眉捷。
  二、袋栽人工花菇生产技术要点
  人工袋栽花菇生产模式是在袋栽常规香菇技术基础上的一个革新,其制袋发菌阶段基本类似,出菇管理阶段有所差异,经我们多次深入实地观察了解,结合我县地理气候等实际情况,特将不同于常规袋栽的有关技术性问题总结如下:
  (一)菌种选择
  选用为花菇的菌种,必须具备朵大、肉厚、柄短、质地好、中温、中晚属型(200天左右出菇),且菇盖表皮偏薄,易于破裂的品种。
  据调查有135、9015、939号等菌株较为适合,以上三菌株普遍反映花菇率高、产量高、其菌性特征简介如下:
菌种代号 菌性特征
135 出菇温度12-18℃,接菌到出菇时间180天,朵大、肉厚、质地好,但需防止菌皮厚,后期不宜翻堆
9015 出菇温度12-18℃,接菌到出菇时间190天,朵中大、肉厚、质地好
939 出菇温度11-19℃,接菌到出菇时间210天,朵在、质好、柄短大
  (二)生产季节安排:
  因适用花菇的菌株均属中晚属型,菌丝要经过6-7个月漫长的发菌阶段,才达到生理成熟期,制袋发菌阶段最适宜温度为25℃左右,其出菇温度为11—20℃之间。根据这一特征,宜选择在3-5月制袋,9-10月出菇。但不同海拔与不同菌株.下种期略有差异。
菌株 海拔(M) 制袋时间(月/ 旬) 下田出菇时间(月/旬)
135 800
600 3/上-4/上
3/中-4/中 9/下-10月
10/上-10/中
9015 800
600 3/上-4/上
3/下-4/下 10月
10月中下旬
938 800 3-4/中 10-11/中
海拔500M地区,在制袋、菌丝袋越夏期间要选择阴凉地点,夏季有条件采取挂袋凉菌方法的菇农,可以试种。
  (三)原料选择与配方:
 木屑选择适生香菇的杂木屑,粉碎颗粒稍粗为宜,粉状未屑反而不利花菇生长,生木屑也可用。原因是花菇菌丝生长期长,分解木质素的能力强,大细木屑易于分解,造成透气性差,不利于出菇。麦皮要选择纯净无霉变,其它辅料也要选择纯净 无杂质。香菇菌袋选用0.8mm厚的薄膜制成。其基本配方如下:
木杂屑(柴粉)  72%   麦 皮  18%
玉米粉      7%    石膏粉 1%
红 糖 1.5% 尿 素 0.2%
过 钙 0.3% 水 100-110%左右
按100斤干木屑计算如下:
木 屑  100斤   石膏粉 1.5斤   过钙 0.4斤
麦 皮   25斤     糖  2斤    水 140斤左右
玉米粉   10斤 尿 素 0.3斤
 (四)制袋与菌丝培养(发菌阶段管理):
  制袋可参照常规法,袋要装紧,为越夏降温挂筒的需要绑袋头时宜多留绑绳10cm备用。菌袋单面接种三穴,拉长菌丝发透菌筒时间,利于菌筒越夏。接菌口并贴胶布封口,减少杂菌污染。
  因菌丝发菌要经过越夏阶段,管理上要注意如下几点:l、当菌丝长至一定程度时要采取多增氧措施,其方法是用1.5寸铁钉制成的钉板打孔,分三次:第一次于菌丝刚长至穴间菌丝相接时,在接菌穴一面菌丝体部位打15个左右小孔;第二次在菌丝满筒时再打25个左右小孔,第三次在第二次打孔后经个月左右再打30个小孔。打孔后菌丝受多增氧刺激,简温急剧升高,要注意通风散热,防止烧菌。2、由于菌比要越夏,为避免夏季高温,菌筒堆放不能过高过密,以井字型摆放,每层二筒,每堆四层为宜,发菌室温度不超过28℃,可采用挂筒凉菌。3、菌丝发菌阶段翻筒次数不宜过多,一般三次即可,防止提前出菇。4、整个发菌阶段,防止强光刺激,最好在暗室或微光(3阳7阴)环境下进行,这样一可防止风光转色造成菌皮厚,二可在下田进棚见光刺激后促进出菇整齐。
  (五)菇棚的搭盖
  1、地点选择,交通便利,有水源,通风条件好,地面干燥的空闲的或田间,菇棚四周围成篱笆,高一米以上,篱笆与菇架之间留有空间,利于通风透气,四周开好排水沟。
  2、菇架采用立体架式搭盖,用竹、木等材料,菌筒横式摆放,每筒间距5cm;菇房宽为3cm左右,高2cm,二边摆架,中间走道0.8m,顶部用毛竹条扎成拱型,上盖薄膜,薄膜用0.8mm厚薄,上面再搭形似常规的遮阴棚,遮 为3阳7阴;菇架的尺寸,高1.8m宽0.9-1m,摆放二筒,长视场地而定,架层距25cm,底层离地面30cm,架底水平高出走道10cm左右,菇房在面铺薄膜,防止潮湿。
  (六)出菇管理
  当菌丝达到生理成熟期,全筒已转色即可见光下田进棚,在9月上、中旬上架排筒,其管理措施:
  1、菌筒不脱袋 、不喷水。催菇办法,为加大温差,白天覆盖薄膜,夜间掀开。当菇蕾出现,长到直径5-10mm时,用刀片沿菇蕾边缘,环割破膜,让菇蕾顺利长出,若菇蕾过多要搓抺掉劣、差的,让留下的菇蕾长好,提高单朵质量。
  2、补水。菌筒经发菌与出菇后,出现缺水时,要及时补水,其方法:在菇棚上方设置加水桶,用塑料管连续水桶和专用注水器插入菌筒补水。促使花菇的形成,主要告靠菌筒内部水分,并非靠空间湿度,空间要尽是保持干燥。秋未后气候干燥低温,是形成花菇的好时期,要抓住良机,配合人工调控,多产花菇。
  3、温度控制,形成花菇的温度为5-15℃,以8-12℃最适宜,当天气遇多日霜冻低温时,为防止冻死小菇蕾,可在棚内木炭加温,保持温度,创造条件让菇房尽量保持在温范围内,促使花菇量多、质好。
  4、通风换气,保持菇棚内空气新鲜,干燥气候,可掀开薄膜,多通风;阴雨潮湿天,要覆盖薄膜,防止雨水和湿汽浸入菇棚。
  5、及时采收,当花菇长成半圆球形,菇盖菌膜未破裂,花纹洁白,即可采收。如遇阴湿天要提前采收,以避免被湿汽浸入后,长成“暗花菇”。遇气温高时,为保证菇质,一日内可分采几次。采收时小心轻放,防止机械损伤,影响产品质量。采收接摘口及时贴上薄膜胶,防止袋内水分损失。
  管理是一门科学,根据花菇形成的原理,各地可因地制宜,灵活掌握,用人工的办法,创造适宜的条件,多出花菇,多产优质的“明花菇”,为出口创汇脱贫致富早日奔小康作出新贡献而努力奋斗。 

 
分享: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1.917 second(s), 485 queries, Memory 2.2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