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 上网做生意,首选VIP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RSS订阅
食品伙伴网,关注食品安全,探讨食品技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生物名词库 » 生物物理学 » 正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9-20  浏览次数:420

1864年,克劳修斯提出了熵(S)的概念,但它非常抽象,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很难直接感觉到熵的物理意义。不少科学家为此而进行研究,1872年玻尔兹曼首先对熵给予微观的解释,他认为:在大量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等)所构成的体系中,熵就代表了这些微粒之间无规排列的程度,或者说熵代表了体系的混乱度。可见熵是用来描述体系状态的,因此它是状态函数,同时熵也与体系所含物质的量有关。影响熵值的因素如下:

①同一物质:S(高温)S(低温)S(低压)S(高压)S(g)S(l)S(s)

②相同条件下的不同物质:分子结构越复杂,熵值越大;

S(混合物)MS(纯净物)

④对于化学反应,由固态物质变成液态物质或由液态物质变成气态物质(或气体物质的量增加的反应),熵值增加。

研究发现,一个孤立体系自发过程总是朝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当熵增加到最大时,体系达到平衡。这叫做熵增加原理。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得到了对于孤立体系的熵判据:

ΔS0 自发

ΔS=0 平衡

ΔS0 非自发

利用熵判据能够对孤立体系中发生的过程的方向和限度进行判别。如:把氮气和氧气于一个容器内进行混合,体系的混乱程度增大,熵值增加(即ΔS0),是一个自发进行的过程;相反,欲使该气体混合物再分离为N2O2,则混乱度要降低,熵值减小(ΔS0),在孤立体系中是不可能的。当然,若环境对体系做功,如利用加压降温液化分离的方法可把此混合气体再分离为O2N2,但此时体系与环境之间发生了能量交换,故已不是孤立体系了。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