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 上网做生意,首选VIP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RSS订阅
食品伙伴网,关注食品安全,探讨食品技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生物名词库 » 生物与医学 » 正文

伤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8-29  浏览次数:315

  伤寒是伤寒桿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的病理特征是全身网状内皮系统的增生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显著。典型的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玫瑰疹、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肠出血和肠穿孔是主要并发症。 副伤寒,分别由副伤寒甲,乙,丙桿菌引起。它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与伤寒相同。 本病分布我国各地,常年散发,以夏秋季最多,发病以儿童,青壮年较多。可因水源和食物污染发生爆发流行。近年耐药菌株感染增多,给治疗和预防带来困难。

临床表现
  1.持续高热,呈稽留热,少数为弛张热或不规则热。 2.相对缓脉或重脉。 3.食欲不振,出现腹胀、便秘、腹泻、右下腹压痛。 4.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症者有谵妄,昏迷或虚性脑膜炎。 5.肝脾肿大、压痛。少数黄疸、肝功能异常。 6.皮疹(玫瑰疹)见于胸、腹、背部和四肢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见于病程7-13天,数目少,分批出现。 7.伤寒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时,会引起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诊断依据
  1.近月内在伤寒和副伤寒流行区内生活或与本病患者密切接触史。 2.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 3.血象: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4.血、骨髓、尿、粪、皮疹括取液培养,分离到伤寒或副伤寒桿菌。 5.肥达反应(伤寒血清凝集反应):“0”1:80以上,“H”或“A”,“B”,“C”1:160以上,或恢复期血清抗体4倍增高。

治疗原则
  1.病原治疗:选用适当抗菌素。 2.并发症治疗:肠出血治疗:加强抗感染、止血、出血量大输鲜血,止血无效可考虑手术;肠穿孔治疗:加强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胃肠减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 3.中医中药治疗:根据病情发展按卫、气营、血辨证施治。 4.对症支持治疗:指高热、毒血症状严重、腹胀、腹泻、便秘的治疗。

用药原则
  1.对非耐药菌株感染、血象、肝、肾功能正常者,可选用:氯霉素,复方新诺明、丁胺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氟啶酸和其他辅助药物。 2.对耐药菌株感染、血象、肝、肾功能正常者,可选用: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氟啶酸或氟秦酸、头孢三秦、头孢他定和其他辅助药物。 3.对妊娠合并伤寒,小儿伤寒,血象低,肝、肾功能不良者,可选用:氨辩青霉素、头孢三秦、头孢他定和其他辅助药物。 4.对伤寒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者,应联用抗生素,加强对症支援等综合治疗。 5.对慢性带菌者:应选用有效抗菌药联用,药量足、疗程长,有并存症者应用特需药物进行治疗。

辅助检查
  1.对伤寒或副伤寒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伤寒或副伤寒有并发症者或慢性伤寒带菌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B”或“C”。

疗效评价
  1.治愈:疗程结束,症状体征消失,血、尿、粪培养阴性。 2.好转:疗程结束,症状体征改善,培养阳性。 3.未愈:疗程结束,症状体征未改善,培养阳性。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