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管理 » 质量管理综合 » 正文

标准化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核心提示:现代企业具有高技术、细分工、强节奏等特点,企业如何在追求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或提高产品质量,成了企业考虑的首要问题,而标准化就是以这些特点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研究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活动的全过程及其要素,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使各项工作活动达到科学化、制度化、程序化,从而建立起生产、经营、管理的最佳秩序。
        现代企业具有高技术、细分工、强节奏等特点,企业如何在追求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或提高产品质量,成了企业考虑的首要问题,而标准化就是以这些特点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研究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活动的全过程及其要素,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使各项工作活动达到科学化、制度化、程序化,从而建立起生产、经营、管理的最佳秩序。
 
 
1、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标准化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其贯穿于质量管理工作的始终。质量管理是标准化工作的核心领域,标准的制定、实施过程就是质量管理成果凝炼、推广的过程。
 
       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曾将质量管理与标准化比作企业的“两个轮子”,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共同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1.1目标的一致性
 
       企业标准化是企业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以获得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最佳秩序和效益,最终达到所有相关方的满意,而质量管理则是通过一系列的质量活动最终达到顾客这一最重要的相关方的满意,可见两者在目标上一致性。
 
1.2 遵循原则的一致性
 
       企业标准化工作基本原则包括需求导向、系统性、全员参与等七大原则;管理界公认的质量管理七大原则包括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全员积极参与、过程方法及改进等原则。两者在尊重原则方面的一致性为两者互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1.3 管理模式和方法的相似性
 
       GB/T 15496强调开展标准化工作和构建标准体系时运用系统管理的原理和过程方法识别和管理标准化要素及其有关过程,强调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实现标准体系的持续改进,该标准推荐的企业标准体系系统模型与GB/T 19001提供的质量管理模式均基于PDCA循环构建,两者具有极大的相似度,为体系整合提供了框架基础。
 
       当然标准化与质量管理也存在诸多的不同,如标准化工作是以所有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为导向,而质量管理是更强调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可见标准化涵盖的内容更广;在实际的管理中侧重点不同,标准化更关注的是企业管理达到科学化、规范化,确保工作有章可循及管理有序,而质量管理是则更强调使用质量管理方法,确保过程受控,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正因为两者存在着差异性,为互动提供了需求。
 
 
2、标准化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标准化工作就是企业管理这一大厦的地基,而质量管理就是大厦中最重要的一根支柱,为企业这一大厦的生命--“产品质量”提供保障,两者紧密互动、互为支撑、相互促进。
 
2.1 标准化为质量管理提供了理念和思维方法
 
       从1911年泰勒提出标准化概念,标准化已走过100多年发展历程,标准化理念已在各级管理者心中根深蒂固。从国家层面到产业、区域,再到企业(组织)层面,从工业、农业、服务业,再到社会公共事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等,无不渗透着标准化的重要性。从ISO 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再到GB/T 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标准的产生,均是标准化思维理念和方法在质量管理领域的辉煌成就。
 
       企业通过在质量管理中不断灌输标准化理念,形成标准化思维方式,强化标准化方法运用,形成事事有标准、人人讲标准的氛围,在员工中树立从“人治”到“法治”的科学理念,为推进企业质量管理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
 
2.2 标准化为质量管理有效实施提供了依据和基础
 
       标准是法律政策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是微观层面的底层设计,对于企业组织来说,标准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一是企业必须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企业按照公开的产品标准组织生产是一项法律义务,《标准化法》明确规定企业应当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的产品应当符合标准要求。
 
       二是企业需要按照标准组织生产。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顾客提供符合其要求的产品,产品的功能指标和性能指标要通过产品标准予以明确明示,企业只有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经营,才能确保产品满足标准和顾客要求。
 
       三是企业可以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标准化强调应用系统管理方法,建立标准体系,确保全过程的控制。企业制定或收集的各类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基础,若没有这些标准,质量管理制定的各类管理文件则形同海市蜃楼,无法落地实施。
 
       比如企业在实施标准化过程中,收集或制定原材料、半成品等有关标准,这些标准是质量管理中原料采购控制、生产过程检验的基础,确保质量管理有关活动有效实施。
 
2.3标准化为推动质量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提供了手段
 
       任何企业的发展均经历着从生存到做大,再到做强做久,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企业从生存到做大阶段,需要做到大而不乱,在这个阶段,标准化管理为企业规范和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提供了最基础且实用有效的方法。有了标准化,每一项工作即使换了不同的人来操作,在效率与品质上的差异也是可控和可接受的。
 
       GB/T 15496等企业标准化工作系列国家标准充分吸纳了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强调使用过程方法和系统管理方法建立一整套标准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控制,解决了仅仅依靠个别零散的标准无法实现系统全面控制的问题。
 
       该系列标准推荐的标准体系模式框架与ISO 9001标准基本一致,保证了标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互补,且标准体系中制定的诸多管理标准、技术标准是质量管理体系及其它专业管理体系的必要补充。可见,标准化为企业质量管理及经营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手段。
 
2.4标准化推动质量管理经验在企业内的固化和共享
 
       标准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在企业管理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发展中,标准化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标准化管理可以及时把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所积累的技术诀窍和管理经验,通过文件的方式来加以固化保存,确保个人的经验(财富)转化为企业的财富,而不会因为人员的流动而且导致技术、经验跟着流失;其次,因为形成了标准,可以确保技术和经验总结在企业内部传授和分享,确保管理的连续性,推动企业管理不断提升。
 
2.5标准化是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手段
 
       首先,标准化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在总结现有成熟技术和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的,而标准就是对成熟技术和经验的全面总结和固化,可以说标准规定的内容实际上构成了创新的基础。
 
       任何一项标准的“制定一实施一修订”过程,就是科学技术和经验的“创新一应用一再创新”的过程。ISO9000系列标准是总结全球先进管理经验制定的,每次版本的更新都是反应了目前最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企业要不断总结固化企业内外部的管理技巧和经验作法,形成标准,推广分享,如此周而复始,推进企业管理不断提升。
 
       再者,标准化是规范创新的手段。创新本身也是一个系统过程,这个过程一样需要规范管理,应用标准体系和系统管理的思维和方法建立基于标准化的创新体系有利于促进创新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进而提高创新效率,提升创新质量。
 
       最后,标准化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华为在5G领域技术标准的成功布局充分说明了技术标准战略对国家、产业和企业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一流企业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通过实施创新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战略,促进创新技术融入标准,通过提高标准来限制其他企业的准入门槛,削弱竞争对手的优势,有效提升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标准化也是创新技术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有效手段。
 
 
3、标准化在企业质量管理中应用存在的共性问题
 
       尽管标准化在企业质量管理中所起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明显,但企业仍然存在着不重视或不懂得运用标准化,桎梏了企业质量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管理的发展。
 
3.1领导重视不够,标准化意识淡薄,标准化人才短缺
 
       一是部门企业存在标准化意识淡薄,特别是企业最高管理层没有把标准化作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战略思维,对标准化工作不重视;
 
       二是部分企业将标准化视为束缚企业的紧箍咒,认为开展标准化工作就是阻碍企业创新发展、增加企业成本,未能正确认识标准化的基础作用;
 
       三是标准化机构不健全,未成立标准化管理部门或配置标准化管理人员,认为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部门的事,标准化就是标准化人员的事,甚至把标准化工作交由办公后勤部门全权负责;
 
       四是综合型的标准化人才严重短缺,标准化工作与企业质量管理及其它管理工作紧密相联,标准化人员应同时熟悉企业管理有关知识和方法,才能确保标准化工作与其它管理工作融会贯通,形成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
 
3.2标准质量不高,标准实施不力
 
       目前企业在质量管理中标准的制定还存在诸多不足,导致标准质量总体不高,未能很好满足质量管理需求。
 
       一是人员能力不足。标准制定人员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制定人员不熟悉标准化对象专业要求,或存在由企业综合部门统一制定,导致标准内容与实际需求相脱节;
 
       二是制定程序不规范。未对标准化对象进行充分调研,对标准化对象需求不明确、存在遗漏,或制定的标准未经协商一致,导致标准未能体现企业最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
 
       三是制定方法不科学。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未能有效使用系统方法和过程方法,多以制定制度的思维和方法制定标准,各项标准孤立、矛盾,接口交叉不清等情况,标准系统性不强,规范性差,原则性内容多,可操作性不足。如制定原材料质量标准未考虑设计开发输出的要求导致制定的标准与设计开发和生产要求脱节。
 
       标准只有经过实施,才能产生效益。部分企业在标准实施中存在“两张皮”情况,标准规定一套,实际执行一套。
 
       一是标准化实施保障不足。未能提供标准化实施过程中所需的设备设施等资源,对于需要企业投入资金的情况更是难上加难,如原材料库房的定置管理需新增物资存在设施,未能保障供应,导致相应的标准未能有效实施。
 
       二是标准实施的监督考核体制机制不健全。未建立评价考核制度,未明确施监督考核部门、频次、方式等,对标准实施的监督不力,导致标准形同虚设,也未能将标准化工作与质量工作同步考核,导致标准化工作与质量管理工作脱节,标准化在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和效益难以体现。
 
3.3 标准体系定位不清,与质量管理体系关系不明确
 
       大多数企业在处理质量管理等专业管理体系与标准体系的关系时存在着误区,认为与标准体系之间是独立和不相容的,从而未能发挥标准体系在企业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导致企业做了多套的管理文件,未能将文件进行整合,文山文海现象严重,员工疲于应对,体系建立严重影响管理效率,且标准文件之间可能也存在着不统一的情况,最终影响到标准实施效果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3.4未能对标准进行动态管理,影响管理固化提升
 
       制定标准工作不能一劳永逸,标准化的“制定标准一实施标准一监督改进标准”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循环提升的过程。部分企业存在着企业标准标龄过长,标准与实际管理相脱节等情况,阻碍了对生产和质量管理进行适时的优化和改进。企业的质量管理和产品生产技术水平都在不断的提升,如未能及时固化现有的经验并调整更新标准内容,可能会导致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停滞不前,最终影响到企业的持续性发展和市场竞争力。
 
 
4、提高标准化在企业质量管理中应用的建议和措施
 
       若将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比喻成一辆汽车,“领导作用驱动”构成汽车的车头,控制着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工作的前进方向和速度,通过制定战略规划、建立机构、匹配资源等,实现标准化赋能强化的质量管理;“标准化驱动”构成汽车后部,车轮代表标准化,车厢代表质量管理,车轮是基础,承载着车厢,车厢是整个汽车的目的所在,体现了标准化的价值所在。
 
       其中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为质量管理提供了基础和框架;基于PDCA的标准动态管理,确保标准与时俱进,与内外部环境持续保持一致性和适宜性;标准化的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有利于企业总结固化质量管理经验和诀窍,形成标准在内部分享推广,推动质量管理水平循环提升;基于标准化的创新体系的建立有助于规范提升企业质量管理的改进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笔者就多年来的标准化和质量管理经历,并结合自身的理解提出系统性的措施,为企业在质量管理中加强标准化工作提供参考。
 
4.1 强化领导作用,健全体制机制
 
       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最重要的两项活动,覆盖面广,系统性强,需要企业高层管理者亲自领导参与。企业应从战略高度部署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机制,统筹管理,分步推进,持续改进。
 
       一是确保“方向明确”。策划建立标准化方针和目标,为标准化工作确定宗旨和指明方向,并确保标准化方针目标与质量方针目标有效整合、同步管理,有效落地实施。
 
       二是确保“机构健全”。设置标准化管理机构和岗位,为标准化工作有效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可设置由企业质量负责人兼任的标准化总监或相当职务岗位,赋予职责权限,全权负责标准体系构建、标准制定、实施和监督改进及协调等工作;设置企业标准化工作主管部门,配置专/兼职标准化人员,可采取独立设立或与负责企业质量管理的部门合并,以协调各职能部门的标准化工作。
 
       三是确保“有章可依”。标准化工作本身也是一项重复性的活动,需要建立标准予以规范。应认真建立企业标准化管理有关标准文件,明确标准化工作内容和有关程序等确保标准化工作有章可循,提高标准化工作本身的质量。
 
       四是确保“监督考核到位”。建立标准化工作奖惩机制,与质量工作奖惩考核机制同步运行,确保标准化与质量工作紧密互动。
 
       五是确保“氛围浓厚”。企业高层管理者应以身作则,自觉践行“标准是企业法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等价值观,亲身参与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奖励表彰活动,形成积极向上的标准化和质量工作氛围;
 
       六是确保“统筹规划”。将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工作计划与企业年度经营计划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监控,确保形成整体同步推进。
 
4.2实施标准化战略,提升市场竞争力
 
       企业标准化战略是指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优化目标,将标准化作为统领性、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左右企业成长与发展的手段、工具、方案与对策。标准化战略涉及标准化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两个方面,各企业应分析自身的标准化综合水平、质量管理状况等因素,规划标准化战略实施的中长期目标。
 
       首先,企业应将标准化工作提高到战略层面进行布局,与企业质量战略同步规划运行。对于大多数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应侧重发挥标准化的基础性、管理手段和工具作用,健全标准化工作机制,建立标准体系、整合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文件系统,提升产品标准质量水平,开展标准化工作效益评价等,夯实标准化基础,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在发展成长过程中逐渐做大。
 
       其次,标准化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技术标准战略方面。企业应将标准化定位为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手段,将质量技术创新融入产品标准,不断提升标准水平,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参与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提升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加强专利与标准整合,将企业的核心专利技术融入技术标准,形成标准必要专利,通过整合使得专利借用标准的公权特性,以达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积极参与国家、行业、地方及团体标准甚至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加入国家、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行业协会内部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在同行业中营造竞争优势和争取话语权,确保企业做强做久,达到基业长青。
 
4.3强化能力意识提升,注重全员参与
 
       心变则态度变,态度变则行为变,行为变则习惯变。员工意识的高低决定行动方向和工作效率,要改变员工行为习惯最根本的是要从观念和意识入手。
 
       一是强化标准化意识。要普及提高标准化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多形式的标准化知识学习,分享标准化成果,让标准化思维深入人心,形成事事有标准、人人讲标准的工作氛围;
 
       二是重视企业标准化人才培养。标准化人员应熟悉并掌握标准编制、标准体系建立等专业知识,同时掌握质量管理等有关知识,培养综合型的标准化人才,确保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工作融为一体,相互促进;
 
       三是确保全员参与。标准化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是企业中某个部门或某个岗位的工作,涉及企业所有部门及经营管理的所有领域,从需求分析、市场调研、生产和服务提供、直至消费者使用、产品的回收处置等全生命周期内,均需要标准化的支持。只有全员参与,才能发挥标准化的系统整体效应。
 
4.4 建立标准体系,整合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提升管理效率
 
4.4.1 策划建立标准体系
 
       GB/T 15496等企业标准化工作系列国家标准吸纳了最新的质量管理原则和方法,与ISO 9001体系框架更加吻合,对企业建立标准体系提供了很好的框架和方法。
 
       一是构建适合于自身管理要求的体系框架。企业应根据产品特点、管理实际等选择适合于自身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框架,可参照GB/T 24421系列标准、GB/T 15496等标准构建。
 
       二是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标准体系可涵盖企业经营管理所有领域,建立标准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量大,需要全员参与,持之以恒;应分步推进,逐步完善,可考虑先完善质量管理领域标准的制定,尔后再延伸至其它专业管理领域,直至涵盖企业生产经营全领域。
 
       三是提高标准质量。主要考虑从人员、机构、程序等进行规范。应重视标准化的策划工作,确定所制定标准的输入要求,对标准化对象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识别分析,这是保证标准本身的质量和适用性的前提,并运用系统思维和标准化基本原理制定出标准;提高标准制定人员的能力素质,对其进行系统方法和过程方法等知识的培训,由熟悉标准化对象的人员负责参与建立制定标准体系和标准: 规范标准的制定程序,对标准化对象进行充分调研,确保需求明确,标准发布前需经协商一致,确保标准充分体现企业最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切实提高标准的系统性、规范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4.4.2 基于标准体系整合质量管理体系
 
       企业依据先进的管理体系标准建立多个不同专业的管理体系,是企业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一种通用做法,但是多套体系文件的独立存在会大大增加企业的运行负担,员工疲于应付,影响管理效率提升。
 
       如何处理整合好多套不同专业领域体系的文件系统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企业标准体系提供一套标准化管理的系统方法,为整合质量和其它专业管理体系文件提供了一个实用的平台。
 
       一是企业标准体系具有开放性特性,且GB/T15496推荐的标准体系框架与各专业管理体系框架吻合度高,为质量管理体系及其它专业管理体系整合提供了可能;
 
        二是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按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涵盖企业管理所有领域,可为各专业管理体系的文件系统的整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系统平台;
 
       三是在体系整合时需应用好标准化基本原理,各专业管理体系文件可采取直接纳入、修订后纳入或固化为标准后纳入标准体系,确保整合后的体系具有完整性、协调性和适宜性。笔者在各级质量奖评审中发现,大多数管理水平较好的企业已将各专业管理体系文件融入到企业标准体系中,大大缩少文件系统,提升了运行效率,聚集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4.5 加强标准动态管理,确保标准与时俱进
 
       标准化是一个对经验进行总结改善的过程,包括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和监督改进标准等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个过程具有系统性、动态性,是一个不断循环改善的过程,与质量管理所倡导的PDCA方法是一致的。
 
       首先,应建立标准实施反馈机制,确保标准与时俱进俱进。在标准实施中应重视信息反馈,明确信息反馈处理程序,评价标准实施的有效性,及时总结经验,改进标准质量,确保标准本身处于不断提升的状态,不断适应生产、经营和管理发展的需求;
 
       其次,要突出标准的引领性作用,标准既是科学技术和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引领企业改进发展的手段,要形成系统机制,确保企业标准不断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思想,引领企业技术进步和质量管理提升。
 
4.6加强知识资源标准化管理,推动企业可持续性发展
 
        企业涉及的知识资源分为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内部知识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和质量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技术诀窍、管理经验(如QC小组和西格玛管理成果等)、技术革新、专利等,是属于组织重要的无形资产。
 
       组织应将知识资产作为重要的一项资源来管理,策划建立基于标准化的知识管理系统,完善体制机制,制定知识管理有关标准,对知识的收集、传递、识别、分享和推广应用等活动进行控制,确保及时有效保留住无形资源,使分散的知识集成化,隐性的知识显性化,不会因为人员的流动导致无形资产的流失,有效提升组织知识资源的管理水平,推动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和企业可持续发展。
 
4.7建立基于标准化的自主创新体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持续提供满足顾客要求直至超越顾客期望的产品,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随着市场消费水平的提升,顾客对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只有加强创新,才能持续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
 
       标准化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手段,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基于标准化原理和方法的创新体系,有利于企业规范创新行为,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创新质量。企业可在标准体系建立和有效运行的基础上,策划建立以技术标准体系为核心、技术管理体系为保障、技术创新应用体系为载体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不断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5、结语
 
       2021年,《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颁布,指出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2022年发布的《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国市监标技发[2022]64号)明确指出要提升企业标准化能力,加强标准化人才教育培养等行动计划。
 
       标准化始终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是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但标准化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且其发挥的效益是间接的,在推动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加强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应加强实施和监督,应用PDCA和过程方法,强化固化提升,实现管理模式的有效转变,在实践过程中促进质量管理与标准化建设的融合、完善,不断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编辑:foodqm

 
分享:

食品伙伴网质量服务部为您提供专业的SC咨询指导、企业标准备案、供应商审核、FDA注册咨询、ISO9001、ISO22000、HACCP、有机食品认证等服务。
联系电话:0531-82360063
电话/微信:15269187106


HACCP联盟

食品质量管理
关键词: 标准化
[ 网刊订阅 ]  [ 质量管理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质量管理
点击排行
收缩

在线咨询

  • 0531-82360063
  • 邮箱
  • 联系人
  • 联系人

     
     
    Processed in 0.051 second(s), 13 queries, Memory 0.9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