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养殖技术 » 家畜养殖 » 正文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7-30
核心提示:副猪嗜血杆菌病,也作猪副嗜血杆菌病,又称格拉泽氏病或革拉泽氏病(Glasser's disease).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 HPs)引起的猪的疾病,表现为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脑膜炎等。副猪嗜血杆菌病曾一度被认为是由应

    副猪嗜血杆菌病,也作猪副嗜血杆菌病,又称格拉泽氏病或革拉泽氏病(Glasser's disease).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 HPs)引起的猪的疾病,表现为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脑膜炎等。副猪嗜血杆菌病曾一度被认为是由应激所引起的。

    目前,副猪嗜血杆菌病已经在全球范围影响着养猪业的发展。

    副猪嗜血杆菌只感染猪,通过空气、飞沫、污染物传播。带菌猪和病猪是此病的传染源,临床上多见于感染断奶前后的子猪和保育猪(2周龄-8周龄),9周龄以后猪感染此病临床症状不明显。

    发病原因

    各种应激可诱发此病,如气温突变、空气严重污染等;免疫抑制病的存在,如圆环病毒病、蓝耳病;由饲料中霉菌毒素引起猪群免疫力低下而导致此病发生。

    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发热40℃-42.5℃ ,食欲下降,厌食,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咳嗽,腹式呼吸,关节肿胀,跛行甚至瘫痪,背毛粗乱,苍白贫血,眼睑周围皮下水肿,眼结膜变红,耳部皮下,腹部皮下水肿,耳尖发紫,耳朵四肢内测发绀,背部毛孔有针尖样出血,两后腿之间腹部皮肤有大量蓝紫色斑点。发病后常呈慢性经过,通常发病2天-5天后出现死亡,个别猪突然死亡,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急性型耐过的猪转为亚急性型或慢性型,有的慢性型拖十几天最终衰竭死亡。

    剖检变化

    可见多发性纤维素性或浆液性脑膜炎、胸膜炎、心肌炎、腹膜炎、关节炎、间质性肺炎、心包炎,形成"绒毛心"典型症状(病程较长时),全身淋巴结肿胀,尤以肺门淋巴结最严重,呈暗红色,腹腔内有大量黄色积液,脂肪浆膜黄染,脾脏肿大边缘呈锯齿状,四肢关节腔内有黄色积液,喉头水肿,点状出血,白色坏死灶,胃底大面积出血。

    预防措施

    做好环境卫生和室内环境卫生的清扫,加强通风,降低温度,减少猪群流动,减少应激,断奶当天不转群,避开在断奶前后注射治疗,严把引种关。

    每批产子母猪进产房前严格冲洗消毒;每批保育猪进房之前彻底冲洗消毒、熏蒸(甲醛+高锰酸钾).

    药物治疗:银翘散2000g+妙立素125g+莫维欣1000g(每吨料).

    银翘散,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非特异性免疫,控制原发性疾病;妙立素,针对伴有的呼吸症状(临床上常激发支原体感染)莫维欣,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控制继发感染和各类应激。

 
分享: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11.267 second(s), 940 queries, Memory 3.3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