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养殖技术 » 家畜养殖 » 正文

多种手段提高肉猪生产能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9-03
核心提示:不同品种、类型的肉猪,其生长性能、胴体性能和肉质均有一定差异。广东省大多数养殖场主要养殖二元和三元杂种肉猪。
1 选好品种

不同品种、类型的肉猪,其生长性能、胴体性能和肉质均有一定差异。广东省大多数养殖场主要养殖二元和三元杂种肉猪。试验及生产实践表明,采用长白与大约克组合的二元母猪与杜洛克、皮特兰、斯格等公猪杂交的模式,可获得最佳的三元杂种猪。“洋三元”(即杜长大)、“土三元”(即杜长本)的胴体瘦肉率分别为60.7%、55.8%,比“土二元”(即长本)分别增加12.0和7.1个百分点,增幅为24.6%和14.6%。因此,养殖肉猪以三元杂种为佳。

2 提高窝仔猪均匀度

在窝仔猪数相同的条件下,仔猪个体初生重之间越均匀越好。均匀度好的窝仔猪,断奶窝重也高,在现代肉猪生产中,窝仔猪均匀度好有利于提高肉猪的生产效果及猪舍的利用率。因此,肉猪生产必须加强仔猪哺乳期及育成期的培育,从而提高转群体重和均匀度。

3 提供营养均衡的日粮

3.1 能量水平

在日粮蛋白质、必需氨基酸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肉猪摄取能量越多,日增重越快,饲料利用率越高,背膘越厚,胴体脂肪含量也越高。提供优质的饲料,一般要求育肥猪的能量水平为12.8~14.3 MJ/kg,蛋白质水平为17.6%~22.2%,粗纤维仔猪不超过5%、大猪不超过8%。要根据猪只的体重和生长发育不同阶段调制不同的日粮,以满足猪只各阶段的营养需求。育肥猪在60 kg前,应让其自由采食,充分发挥育肥猪前期增重快的生产潜能;育肥猪60 kg至出栏前,应采用适当的减少饲喂方式,以限制脂肪沉积。

3.2 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

在日粮消化能和氨基酸都满足需要的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肉猪的日增重、饲料效率随着蛋白质水平的提高而增高,但超过17.6%时,日增重开始出现下降趋势,瘦肉率仍随之提高。因此瘦肉型猪在60~100 kg阶段的饲料蛋白质含量应控制在14%~16%之间。

3.3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水平

肉猪日粮中应有足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能调节机体代谢,提高生长速度,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提高生产效益。

3.4 粗纤维水平

肉猪日粮中粗纤维含量不宜过高,粗纤维超量会造成饲料营养浓度下降,同时使能量、蛋白质等有机物消化率下降,从而造成日增重降低。瘦肉型猪肥育期的日粮中,粗纤维含量应控制在5%~8%,育肥后期也不可超过9%。

4 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

4.1 温度

研究表明,猪只在11~45 kg阶段的最适温度为21℃,45~100 kg阶段为18℃,130~160 kg阶段为16℃。因此猪舍的温度应控制为仔猪20~30℃、成猪15~20℃为宜,相对湿度50%~55%[5]。这样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猪的生长发育,肉猪增重快,饲料利用率高。高温高湿、低温高湿及环境卫生差,均极易引起猪日增重下降、饲料利用率降低及各种疫病。

4.2 光照

适当的光照对猪只的健康和生长有利,但过强的光照会降低猪只的日增重,提高猪只的瘦肉率。广东省夏天的直射日照强光可造成猪只表皮灼伤,因此应避免太阳光长时间对猪群直射。

4.3 通风换气

饲养密度较大的猪舍内常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气体等,影响猪只的健康和增重,因此猪舍要特别注意通风换气。

4.4 饲养密度

肉猪单栏饲养的增重速度和饲料效率均高,随着每栏饲养头数和饲养密度的增加,日增重和饲料效率均下降,发病率也会提高。科学的方法是按照体重大小、强弱合理分群,冬密夏疏。同时,要尽力调教仔猪吃、拉、睡三定位,养成良好习惯。

5 严格防疫与消毒

5.1 科学免疫

规模化猪场的免疫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对一种传染性或侵袭性疾病的免疫程序设计必须与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和疫苗的特点相结合,制定的程序必须适合本场的实际情况。但目前有不少规模猪场在免疫程序的设计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结果导致一些疫病常常发生,给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没有一成不变的免疫程序,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同时还必须根据定期抗体监测对一些免疫需要调整接种时间,如猪瘟、蓝耳病等。

5.2 定期消毒

定期对圈舍、槽具等进行消毒。要把好大门、生产区入口消毒,在消毒池放3%~4%火碱水浸湿锯末或稻草消毒;要做好猪舍消毒,每周消毒2~3次,可用0.3%~0.5%过氧乙酸或百毒杀等喷雾消毒猪体及猪舍;要做好环境消毒,包括对猪舍外道路、空地和车辆工具等进行消毒。

5.3 定期驱虫

每年春秋两季对猪群各驱虫1次,在每公斤饲料中混入8 mg左旋咪唑进行饲喂。断奶后的仔猪注射阿维菌素1次,有疥螨和猪虱的猪,间隔15 d再驱虫1次。驱虫后应注意观察,对出现副作用的猪只应及时处理。驱虫后7 d内应及时清粪并妥善处理,以防止病原扩散;驱虫后21 d内禁止屠宰食用。

编辑:foodqa

 
分享: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2.171 second(s), 267 queries, Memory 1.5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