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 上网做生意,首选VIP会员| | WAP浏览 | RSS订阅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生物名词库 » 生物与医学 » 正文

腹膜后肿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8-23   浏览次数:205

  腹膜后肿瘤主要来自腹膜后间隙的脂肪,疏松结缔组织、肌肉、筋膜、血管、神经、淋巴组织等,并不包括原在腹膜后间隙的各器官(肾、胰、肾上腺及输尿管等)的肿瘤。腹膜后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两大类。恶性肿瘤约占60-80%,常见者有脂肪肉瘤,纤维肉瘤,神经纤维肉瘤及恶性淋巴瘤等;良性肿瘤中以纤维瘤,畸胎瘤等为常见。一般而言,腹膜后肿瘤,囊性者常为良性,实质性者多为恶性。


临床表现
  1.腹部肿块:腹膜后肿瘤部位深,早期多无症状,当肿瘤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压迫脏器及胀痛时始被发现腹部包块。良性者增长缓慢、恶性者发展迅速,肿块多偏一侧。 2.压迫症状:胃肠道受压时,可有恶心呕吐及饱胀感;直肠受压时可有大便次数增多及肛门部胀感,甚至大便变形及排便困难;泌尿系受压常见症状为:如尿频、尿急、排尿困难或血尿,输尿管受压可致肾盂积水,血管受压则下肢水肿。 3.疼痛:腹膜后肿瘤出现疼痛是由于包膜张力增大或压迫侵犯刺激神经表现为腰背痛,会阴部痛或下肢痛。4.全身症状:出现消瘦、乏力、食饮减退,甚至出现恶病质。少数有内分泌功能的肿瘤,可出现相应的症状。


诊断依据
  1.腹部肿块伴腰痛钝痛及腔器组织压迫症状。 2.肿块深而固定,胸膝位检查时肿块固定于后腹膜而无下垂移动感。 3.B超、CT或腹膜后充气造影提示肿块位于腹膜后。


治疗原则
  1.腹膜后肿瘤都应行剖腹探术,良性肿瘤应手术切除,如与重要组织粘连,不能完整切除时,可作包膜内切除术。 2.恶性肿瘤无远处转移者,应争取根治性切除,不能切除时,根据活检结果选择化学药物治疗或放射治疗。 3.对症支持治疗。


用药原则
  1.对能手术切除的病例,应用抗生素抗感染,加强支持治疗(包括特需药物)以促进术后恢复。 2.对恶性肿瘤,根据病理结果选择化学药物治疗或放射治疗。


辅助检查
  1.腹膜后肿瘤的病人检查专案均应包括检查框限“A”; 2.肿瘤压迫推移胃肠道时检查专案可选择B项中“2”、“3”、“4”、“7”; 3.瞭解肿瘤与泌尿系的关系选择检查专案B项中“1”、“5”、“6”; 4.对确定肿瘤的性质、部位、大小范围及其他脏器的关系,需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B”或“C”。


疗效评价
  1.治愈:肿瘤被切除,肉眼未见肿瘤残留。 2.好转:肿瘤被部分切除,症状明显改善。 3.未愈:肿瘤无变化,症状体征无改善。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招聘 | 广告服务 | 信息服务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客服中心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鲁ICP备10014333号
©2008-2011  食品伙伴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