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 上网做生意,首选VIP会员| | WAP浏览 | RSS订阅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生物名词库 » 生物与医学 » 正文

结核性脑膜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8-25   浏览次数:33

  本病是由结核桿菌引起的脑膜非化脓性炎症,常继发于粟粒性结核以及肺、淋巴、肠、骨等器官的结核病源,血源性播散是结核桿菌侵犯脑膜的主要途径。 本病近年有死灰复燃之势,发病率在逐步上升,主要见于贫穷落后、医疗卫生设施不足的农村地区。多侵犯少年儿童,但成年人也不少见,早期有效的治疗往往能挽救病人的生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临床表现
  1.起病隐袭,病初可有低热、盗汗、精神不振,儿童常表现为激动不安、食欲差、体重下降等。 2.多数病人有头痛、呕吐、部分病人可有视物重影、四 肢抽搐、意识障碍等。 3.脑膜刺激征常见,尚可有视力障碍、视乳头水肿、瞳孔不等大、眼肌麻痹。 4.在疾病的晚期偶可有双下肢或四肢瘫痪。

诊断依据
  1.隐袭性起病,病初可有低热、盗汗、精神不振,儿童常表现为激动不安、食欲差、体重下降等。 2.常可查出病人身体其他脏器有结核病源或有密切的结核病接触史。 3.常有头痛、呕吐及视乳头水肿等颅高压表现,多数病人脑膜刺激征阳性。 4.脑脊液外观透明或呈毛玻璃状,静置24小时常有白色纤维薄膜形成;脑脊液压力多增高,蛋白量升高,白细胞数增高,多不超过500×10的6次方/L,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糖、氯化物一般均降低,部分病人脑脊液沉渣或薄膜涂片可找到结核桿菌,早期脑脊液荧光素试验即可呈阳性; 5.头颅CT检查:早期多正常,有神经系统并发症时可见脑积水或脑梗死,少数病人(10%)可见脑结核瘤。

治疗原则
  1.抗生素治疗。 2.对症支持治疗。 3.康复治疗。 4.必要时(有严重脑积水颅内压增高者患者)作脑室-腹腔分流术。

用药原则
  1.早期、足量、全程联合应用抗痨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在症状体征消失后仍应维持用药1年半至2年。 2.有明显消耗体质者应选用“B”和“C”项中的药物。乙胺丁醇易引起视神经炎,目前已少用。

辅助检查
  1.对于初诊被怀疑为该病的患者,应选用检查框限“A”中的检查; 2.鉴别诊断有困难时应作检查框限“B”和“C”中的检查。

疗效评价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连续三次脑脊液生化常规检查正常后维持用药1年半到2年,其中多次脑脊液生化常规检查均正常,无任何后遗症,停药后无复发。 2.好转: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或消失,但脑脊液生化常规检查仍不正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仍需进行抗痨治疗。 3.未愈:症状体征及脑脊液检查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招聘 | 广告服务 | 信息服务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客服中心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鲁ICP备10014333号
©2008-2011  食品伙伴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