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 上网做生意,首选VIP会员| | WAP浏览 | RSS订阅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生物名词库 » 生物与医学 » 正文

带状疱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8-29   浏览次数:218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累及神经皮肤的病毒性皮肤病,祖国医学称缠腰蛇。

病因
  本病的病原属脱氧核糖核酸疱疹病毒,与水痘病毒一致,又称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

流行病学
  本病在无或低免疫力的人群,如婴幼儿中引起原发感染,即为水痘。病毒感染后以潜伏形式长期存在于脊神经或颅神经的神经节细胞中,被某些因素激活后,病毒从一个或数个神经节沿相应的周围神经到达皮肤,引起复发感染,即带状疱疹。患原发水痘后能再发带状疱疹,但带状疱疹发生后很少复发,这与前者发病后产生不完全免疫(IgM反应)及后者发病后产生完全持久性免疫(IgM反应)有关。
  本病常呈散发性,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在老年人,局部创伤后,系统性红斑狼疱、淋巴瘤、白血病以及较长期接受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放射治疗的病人,较正常人明显易感,且病程迁延,病情较重,后遗神经痛也较突出。

病理
  皮肤的病变主要在表皮,水疱位于表皮的深层,在疱内及边缘处可见明显肿胀的气球状表皮细胞。在变性的细胞核中可见嗜酸性核内包含体。与皮疹相应的神经节内也有病变,表现为脊髓后柱节段性脊髓灰白质炎,神经节和神经后根有剧烈炎症反应。真皮内的感觉神经纤维在皮疹出现后不久也出现明显变性。

临床表现
  1.自觉患部皮肤灼热或神经痛;
  2.皮损为红斑上出现集簇的粟粒绿豆大小水疱,少数为血疱性或丘疹性,各群皮疹间皮肤正常;
  3.皮损沿单侧皮神经呈带状分布,一般不超过体表正中线。
  诊断依据
  1.起病突然或先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2.典型的皮损为在炎症基础上出现成簇而不融合的粟粒至黄豆大丘疹,丘疹继而变为水疱,疱液澄清,疱壁紧张,围以红晕。
  3.皮损沿外周神经作单侧带状分布,以肋间神经和三叉神经分布区多见;
  4.患处常有不同程度神经痛,病程2-3周,少有复发,神经痛可持续更久。

治疗原则
  1.消炎痛、度冷丁等镇痛,顽固者可于脊髓旁神经节或沿病区神经走行作局部封闭;
  2.酌情选用抗病毒药及免疫调节剂(如丙种球蛋白、转移因数);
  3.皮质类固醇,老年患者无激素禁忌症时可早期应用短疗程、小剂量强的松以减轻神经根的损伤,避免发生严重的神经痛后遗症;
  4.神经营养药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
  5.中医药:可用龙胆泻肝汤;
  6.外用以消炎抗感染、乾燥收敛为原则。

用药原则
  1.常以“A”、“B项药物对症治疗,还可选用”C“项药干扰素。
  2.对老年患者可早期应用短疗程小剂量强的松以减轻神经根的损伤,并可给予免疫增强剂治疗。

辅助检查
  1.对单纯带状疱疹患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泛发性带状疱疹及伴瘤性带状疱疹患者检查专案可选检查框限“A”、“B”。

疗效评价
  1.治愈:皮损消退,神经痛消失;
  2.好转:皮损部分消退,无新发皮疹,神经痛减轻;
  3.未愈:皮损无消退,或有新发皮疹,神经痛无减轻。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招聘 | 广告服务 | 信息服务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客服中心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鲁ICP备10014333号
©2008-2011  食品伙伴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