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 上网做生意,首选VIP会员| | WAP浏览 | RSS订阅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生物名词库 » 生物与医学 » 正文

隐斜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8-29   浏览次数:44

  眼球仅有偏斜趋向,但能被大脑融合机能所控制,使斜视不出现,并保持双眼单视。这种潜在性眼位偏斜,称为隐斜视。绝对正位眼很少,约占10%,90%的人有隐斜,多为轻度水平性隐斜而无症状。根据眼位元潜在性偏斜方向分为:内隐斜、外隐斜、垂直性隐斜和旋转性隐斜。其中内隐斜和外隐斜(两者亦称为水平性隐斜)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垂直性隐斜和旋转性隐斜少见。其病因可能与解剖异常、屈光不正或神经源性因素有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视力疲劳。

临床表现
  1.水平性隐斜轻度者,多无症状。度数较大者,可出现视疲劳; 2.垂直性隐斜低度即可产生症状,旋转性隐斜尤其如此。 3.通常两眼呈正位,遮盖试验即可发现轻度偏斜; 4.常伴有屈光不正; 5.可有代偿头位。

诊断依据
  1.患者无症状或有视疲劳症状; 2.双眼注视时眼位正,交替遮盖后出现轻度眼位偏斜,移去遮盖后眼球恢复正位; 3.三棱镜加遮盖、三棱镜加Maddox氏杆及隐斜计检查可确定隐斜的性质及度数。

治疗原则
  1.无症状者无需治疗。 2.矫正屈光不正,加强锻炼,增进健康,消除精神紧张和过度劳累。 3.同视机训练融合功能。因集合力不足所致的外隐斜,可作集合训练。 4.必要时戴适度三棱镜或手术治疗。

辅助检查
  隐斜视检查专案一般为检查框限“A”。

疗效评价
  1.治愈:视疲劳症状消失,遮盖试验眼球无偏斜。 2.好转:视疲劳症状减轻或消失,隐斜度数减少。 3.未愈:视疲劳症状及隐斜度数均无改善。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招聘 | 广告服务 | 信息服务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客服中心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鲁ICP备10014333号
©2008-2011  食品伙伴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