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 上网做生意,首选VIP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RSS订阅
食品伙伴网,关注食品安全,探讨食品技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食品物流专题 » 正文

食品物流:第三利润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9-15
食品是中国开放最早、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也是国际品牌涌入迅猛,国内品牌后起之秀最多、发展最快的行业。然而,繁荣背后,中国的食品产业却必须面对这样的尴尬和无奈:很多企业仍旧在微利、薄利甚至无利的窘况下苦苦支撑。业界不禁在思索:是营销环节出了差错,还是产品选择上误入歧途?究其原因,问题大多数出在物流供应环节上。2005年伊始,“苏丹红”风暴席卷中国市场,而在此事件中,食品物流这一中国物流领域的痛感神经再次被撩发。将物流引入食品产业,是中国食品产业势在必行的改变趋势。

  一、行业现状

  物流又被称为“第三利润源”,充分说明了它在中国市场所拥有的巨大潜力。物流配送处于供应链上集团与客户的临界面上,是企业营运的第一脉搏,内部的任何业务问题都会影响到物流配送,是企业供应链体系的问题聚集点。一般来说,物流的定义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地到消费地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客户需求的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由此可见,物流是一项提供整合的服务,在理念上将以往独立的生产和运输过程综合起来,从全局化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

  中国整体物流水平和物流机构还很不健全,食品企业同其它门类的企业一样,在物流领域处于建立、探索和发展阶段,一些食品企业上市公司如燕京、青岛等已经开始涉足物流领域。在这样一个从传统的物流服务向现代物流社会化转换的起步阶段,中国市场的第三方物流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还很落后,能够提供综合性全程服务的物流企业不足总体需求的5%。下表给出了中国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现有的主要服务内容,多数仍停留在货物代理、仓储、库存管理、搬运和干线运输等方面,很少几家能提供综合性、全过程、集成化的现代物流服务。

  我们进行一个简单测算:由于道路建设、现代化冷藏储运基础设施落后,中国每年在运输途中腐烂变质的水果、蔬菜、乳制品和其它容易损坏的食品的总损失达到750亿元人民币。这笔巨款如果用来买粮食,可以让2亿人不挨饿。结论很明显:中国缺乏系统高效的食品物流供应链和现代化冷藏储运基础设施,导致中国每年数百亿元食品的巨大浪费和损失。

  再把视野扩展到国际市场,2005年,中国农产品平均税率由15.6%降低到15.3%,中国成为世界上农业税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同时,关税配额数量达到最高点,其中小麦和玉米的关税配额量达到国内生产量的10.7%和6%。对于国际经贸界来说,中国食品市场对外敞开大门当然是一个可以争取到更多牟利机会的喜讯,但是当前中国食品物流供应链存在的严重缺陷却令人惊愕,阻碍了中国食品产业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尤其是交通运输基础建设陈旧、布局不合理的中国西部地区、偏远山区和大部分农村地区,食品资源丰富却养在深闺无人识,尽管正在抓紧开发建设,但仍需较长一段时间才能有所改观。

  1.行业发展必要性

  食品物流按照产品类别可以划分为冷链物流、液态食品物流、鲜活食品物流、袋装食品物流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品消费观念逐渐从传统、单一向现代的多样、快捷化转变,这就要求食品产业必须给顾客提供更好的质量、更大的柔性、更多的选择、更高的价值和更低的价格。食品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必须不断地缩短产品开发研制周期、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交货周期。在此前提下,构建中国食品产业的现代物流平台,改变传统的作业模式,通过变革将传统的基础物流向食品供应链物流转变成为食品企业面临的主要课题。物流可以缓解食品产业的众多压力和尴尬,是中国食品产业提高竞争力,满足顾客需求的出路。其具体表现如下:

  现代物流“多品种,小批量”的配送方式可以满足顾客现有的消费模式。

  运输的快捷、迅速和安全是物流业提供服务的特色,其JIT配送体系可以保证食品的新鲜和运送的及时,其先进的多式联营方式可以保证食品大量空间位移的实现,因此,物流为中国食品产业“多品种、大批量”的生产和顾客“多品种、小批量”的需求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支持。

  特有的设备和技术可以满足食品产业苛刻的保管条件和保鲜程度的要求。

  冷冻食品供应链已经成为中国物流发展的关注课题,一批大型企业例如大众交通等已经进军低温物流,这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可以为食品产业提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从而大大降低中国食品产业在仓储和运输方面的损耗。

  物流所拥有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硬件设备可以降低食品的终端价格。

  3PL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服务,他们以提供物流“低投入、高产出”的解决方案为重点,寻求可获得的资产的最佳组合,可以为中国物流业节约大量成本,从而降低其终端价格。

  物流业可以提高中国食品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构建中国食品产业的现代物流平台,改变传统的作业模式,通过变革将传统的基础物流向食品供应链物流转变,是现在食品企业面临的主要课题。物流供应链系统就是通过将供应链上下游的原料提供商、生产商和零售商等联合起来,使企业间的关系由传统的“杀价”转为“双赢”,从全局化的角度出发找到最优的方案。同时,物流供应链还可以将顾客与企业紧密结合,快速反映市场的需求和变幻,从而全面提高食品产业综合竞争力。
2.行业发展瓶颈
  目前复杂的外界环境对食品产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使中国食品物流面临很多新问题,主要体现在:

  (1)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食品电子商务的普及,人们的食品消费结构呈多元化方向发展,对食品的购买动机趋向多品种、少数量模式,产品的高质量不再是确保顾客忠诚度的唯一因素。大多数食品的附加值不高,但品种数量却非常多,需要在短期内快速分拨到所有地方,这就要求食品物流达到快速、多样化等标准,对目前落后的物流业来说这是一大挑战。

  (2)食品运送过程中浪费严重,物流费用占食品成本很大比重。中国的食品冷藏运输现状更是不容乐观:首先是易腐保鲜食品的装船、装车大多是在露天而不是按照国际食品标准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其次是物流链各个环节信息阻塞,缺乏透明和畅通机制,环节脱钩是经常发生的事情,造成食品在运输途中发生无谓耽搁,风险增多。
  在中国的公路运输中,易腐保鲜食品的冷藏运输只占运输总量的20%(其中能够按照发货人的要求保持恒温占95%),其余80%左右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大多用普通卡车运输,至多在货物上面盖一块帆布或者塑料布。由于公路冷藏运输效率低,食品损耗高,整个物流费用占到食品成本的70%,而按照国际标准,食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能超过食品总成本的50%。可见,对食品物流及供应链管理认识不足是造成中国某些食品零售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中国港口的冷藏设备特别是冷藏仓储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直接造成了食品贸易的离心倾向。一位国际食品低温物流供应链发展商说,由于在中国港口难以找到合适的冷库和其它仓储设备,他在过去的20年中不得不把冷冻食品中的85%运送到香港和东南亚港口,然后再把冷冻食品分期分批转运出口到中国内地,只有15%的冷藏食品直接运到中国的上海、大连等港口。
  目前,上海和长江沿线各个支线港口的冷藏设施和冷库库容正在不断增加,今后几年内预计可以扩大冷藏食品直接进入中国内地港口的份量。一些国际食品贸易集团已经租用马士基海陆航运公司、韩国现代海运公司的运力,开始安排经营直达重庆、成都和武汉的冷藏集装箱运输,还有一些国际冷藏和冷冻食品贸易集团开始把本部从香港移到冷藏仓储能力比较雄厚的上海,并致力于迅速发展中国内地的铁路、公路、水路的低温物流供应链。

  (3)近几年来,不少国家相继发生不同程度的食品安全问题。比如:沙门氏菌污染、农药残留问题、疯牛病、口蹄疫,因激素使用产生的问题还有转基因问题等。中国食品产业的公众形象是负面的,中国食品物流供应链被定位为“昂贵、耗损严重、无利可图、容易造成食物中毒”。据统计,中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例数约为24万人,专家估计这个数字尚不到实际发生数的1/10。由于食品原料种植和采购、生产、流通加工、配送每一环节都影响食品安全卫生,流通中的物流环境与运作更是影响食品安全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物流设施和物流工作人员必须符合《食品卫生法》的相关要求。

  (4)过去几年处于一个高速并购的时期,很多食品企业通过重组整合加大了规模,公司越来越大,品牌越来越少。规模上去了,却并不一定带来规模效应,同时还会出现另外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即原来的物流资源很难满足并购后的需求。规模经济对于大型企业而言,最本质的就是运营上的整合,这对中国还比较分散、单一的物流业提出了巨大挑战。

  (5)WTO给食品物流业带来的机遇和冲击。WTO将提高中国食品进入国外市场的准入标准,同时刺激和促进食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根据协议,中国承诺所有的服务行业,在经过合理过渡期后,取消大部分外国股权限制,不限制外国服务供应商进入目前的市场,不限制所有服务行业的现有市场准入和活动。这对相对落后的中国物流服务企业是一大挑战和冲击。一位来自欧洲的物流专家在考察中国食品运输和物流服务供应链后认为,先不谈食品在产地验收时候的本身质量如何,如果按照欧洲的标准和规范来操作,占目前中国食品运输总量80%的水果、蔬菜、冷冻食品和乳制品等保鲜食品在抵达目的地后将被收货人拒之门外。

  二、行业发展趋势

  1. 建设食品物流供应链模式
  发展中国食品物流是必然趋势。基于中国食品物流面临的新环境,要解决与食品物流密切相关的食品多样快捷化要求、食品安全控制、食品规模效益等问题,就要求引进先进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思想,将生产链的上下源头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中国食品企业的竞争力。食品物流比较繁琐,涉及到多个组成单位,包括农产品种植、原料运输、食品加工生产到运往配送中心,直至零售商,最后到达消费者的全过程。由于其中的每一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整个物流过程,通过变革将传统的基础物流向整合物流模式——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转变势在必行。所谓供应链管理,是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为了使系统成本最小而采用的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有效地结合成一体来生产商品,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地点的一套方法。供应链管理涵盖了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之间有关最终产品或服务的形成和交付的一切业务活动,其目的是使整个供应链产生的价值最大化。
  我们以农产品为例稍作分析。农产品供应链由不同的环节和组织载体构成:产前种子、饲料等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种子、饲料供应商)——产中种、养业生产环节(农户或生产企业)——产后分级、包装、加工、储藏、销售环节——消费者。在国外,这个供应链被形象地比喻为“种子——食品”,在中国通常被称之为“田头——餐桌”。
  供应链物流模式图中,每一环节代表一个组成单位。中国传统物流是由分散的各成员各自进行物流运作,而供应链物流是将上下游企业作为整体,相互合作、信息共享,提高物流的快速反应能力,降低物流成本的管理模式。通过食品供应链物流的整合管理,可使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可有效提高食品物流的效率和服务水平;通过食品原料的源头卫生安全控制,可确保食品安全质量体系的良好运行。世界500强企业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初步尝试,如对普通玉米油从培育种子到最后的提炼、销售、出口正在建立系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2.构建中国食品物流供应链战略
  当前的企业间竞争已不再纯粹是产品与产品、单个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统一、稳定、顺畅的供应链将成为企业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和难于仿制性的资源,成为企业的一种核心能力。从长远发展来说,构建食品物流供应链体系是食品产业最终的出路所在。基于中国食品物流面临的新环境,我们要从源头抓起,建立统一的食品物流供应链战略框架。

客观地说,中国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水平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并且供应链上各物流机构在整合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利益冲突,因此要注意选择整合渠道,才有望实现供应链物流效益最大化目标。构建中国食品物流供应链战略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食品企业将物流服务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由于食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食品企业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很难满足自身综合化的物流服务需求,客观上导致了企业将业务交给专门提供综合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食品企业自身专注于对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也有利于第三方物流公司通过规模效益降低自身运营成本,可谓一举两得。目前国内的许多第三方物流公司都提供物流一体化服务,从包装、运输到分拣、配送,甚至与顾客进行FTF交货。
表8-5的数据说明,中国生产和流通企业最急需的是综合性服务(包括运输、配送、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这样可减少食品生产企业的配送活动,节省运营成本,实现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做到效率最大化。例如,青岛啤酒建立了合资物流公司,把管理车队和运输这项工作转给第三方物流公司,通过合同的方式使“后勤”得到了保障。

  (2)食品企业与政府和物流行业协会合作,由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行业提供食品物流的交流平台,共同提高物流基础设施水平,完善食品物流的法规和制度,规范物流企业服务管理行为,建立食品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打造中国食品产业“健康,绿色”的新形象。针对目前中国物流产业交通系统、仓储系统、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客户需要的问题,必须由政府和企业双方面共同努力以事解决。笔者认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政府应该制定有关第三方物流服务业行业准入的企业基础设施基本条件相关要求,对专门的物流公司提供优惠的建设政策和资金支持。物流行业协会作为行业自律机构,应该组织制定本行业企业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纪律,防止和制裁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的出轨行为。现代社会中,形象和信誉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为了保障食品供应链物流的顺利进行,食品企业自身也需从宏观控制的角度,以全过程效率最大化为目标,控制某些物流成员的不规范运作行为。

  (3)引进先进的物流硬件设备和物流管理软件,努力降低食品生产企业使用现代物流社会化服务的“退出成本”。中国目前大部分食品生产企业都有自己的物流设施,为了提高食品物流效率,企业必须提高自己的硬件设备和人员管理水平,推进集约化共同配送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实施加工、配送、流通一体化。在使用社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后,还必须解决如何出售已有的物流设施和消化现有的物流服务工作人员的问题。通过第三方物流建立跨地区和跨行业的经营网络时,及时出售本企业物流设施,是降低“退出成本”的可行举措。

  3.现代物流技术推进食品物流合理化

  (1)依托现代物流技术信息反馈,采用食品“延迟”生产战略。消费者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显现个性化、方便化趋势,不同消费者对同一食品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异,企业较难预测到消费需求的准确数据;等收到零售商的食品订货单后再进行食品全过程生产则会延长前置期,与消费者对食品偏好的快速变化不相符。利用“延迟”生产战略可有效地利用总体预测的信息,缩短交货期,降低食品生产、销售成本。“延迟”技术即通过设计和生产工艺,把制造何种食品的差异化决策延迟到开始进行生产时,使一类或一系列产品延迟区分为专门的产成品,即分离食品生产的通用工序和特色化工序。分离点之前的食品生产是可预测的,能大批量生产,效率最大化;分离点之后则依靠消费者的食品个性需求驱动加工,实现食品特色化。从时间角度考虑,我们应该尽可能将分离点推迟,即向生产过程下游移动,将食品生产的最后段工艺(特色化包装、份量大小分级、营养成分添加、顾客额外要求等)延迟到收到客户订单以后来完成。

  (2)推进集约化共同配送。物流中的配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厂家直送、一般配送、共同配送。目前食品物流转向多品种、小批量运输已成必然趋势,从配送成本角度考虑,共同配送较厂家直送、一般配送更经济。所谓共同配送,按照日本工业标准(JIS)所述:是为提高物流效率,对许多企业一起进行配送的方式。共同配送提高了车辆装载率,实现了规模效应,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对中国目前的大多数食品厂家和食品批发企业而言,自建配送中心在资金上存在困难,因此,多家食品企业共同构建配送中心是可选方案,尤其是多个厂家协同一致的共同配送——集约化共同配送对节约物流成本更为有益。

  (3)实施配送——流通加工一体化。流通加工指在流通过程中继续对流通中商品进行生产性加工,使其成为更加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最终产品。食品产业可通过流通加工来保持并提高食品保存机能,提供给消费者更为优质、新鲜的商品。食品的流通加工主要包括:冷冻食品、分选农副产品、分装食品重新包装、精制食品。为了提高食品配送效率和效益,笔者提出配送——流通加工一体化策略,即在实施食品集约化共同配送的同时,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对食品进行在途加工和配送中心加工。比如,生鲜食品属于低温保鲜食品范畴,对质量、鲜度、营养均有很高要求,因此在物流上可采取“当天加工,当天配送”的配送原则:设置一条从进货、分割、加工、包装、配送运输直至零售店销售的供应链,实现流通加工与配送一体化。这种组织形式无论是对流通加工的有效运转,还是对配送活动的完善与发展,都有积极推动作用。

  (4)引入先进信息技术进行货架管理。质量是消费者对市场食品的第一要求。已经进入零售店的食品,要维持其新鲜度和安全度仍然是比较麻烦的事。由于食品品种繁多,需引入先进信息系统对产品货架期和保鲜度进行管理。①采用“不同货架到货”方式,即以货架为单位进货到货。首先对各个店铺的货架与商品的关系进行调查,将商品与其货架的货位输入到物流中心的计算机系统中,在计算机系统上建立起商品与店铺以及货位的关联,然后通过计算机系统自动地识别各类食品的数量,明确货物应该补充到哪一家店铺的哪一个货位上。这样就能在货架上按顺序补充商品,实现效率最大化。②鲜度维持管理。采用计算机系统对食品鲜度进行维持,食品的主文件中设定商品有效期和准许销售期限,在商品入库时输入制造年月,计算机系统就可以自动判断各类食品是否可以入库。在库商品严格地按照先进先出方式作业。为保证不出现超过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对将近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提供警告功能,达到双重保险的目的。

  (5)配备低温冷链系统。中国农副产品流通量很大,其中80%以上的生鲜食品是采取常温保存、流通和初加工手段。据统计,常温流通中商品损失率果蔬约为20%—30%、粮油15%、蛋15%、肉干耗3%,加上食品的等级间隔、运输及加工损耗,每年造成经济损失近千亿元。

  要发展冷冻食品和生鲜食品流通业就必须建立食品冷藏供应链,使得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的损耗,防止食品变质污染。中国目前正致力于冷链建设,中国肉类协会特别强调: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要适应小包装、冷却肉生产的发展方向,配套发展储藏、运输、销售不中断的“冷链化”物流;要以向社会开放、市场化经营、增加配销功能为指导原则,加速冷库的技术改造、经营管理和全方位服务工作,提高冷库利用率和社会服务面;要大力倡导运输和销售环节冷藏集装箱运输和按规定温度展示销售产品的新形式。

  (6)创建绿色食品配送体系。绿色食品配送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①运输绿色化。开辟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食品运输通道,并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将其联结起来,发挥各类运输工具的优势,消除不必要、不合理的关卡和收费,在中国范围内构建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绿色运输网络和联运系统。②流通加工绿色化。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如餐饮服务业对食品的集中加工、配送中心对生鲜蔬菜的附加工等;另一方面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③包装绿色化。主要途径包括:促使生产部门采用尽量简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食品流通过程中尽量采用可重复使用单元式包装,并对包装上印制的广告与使用说明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建立合理的包装材料回收体系,等等。

    三、热点话题:低温物流市场分析

  据2005年统计数字,中国多数地方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40%以下,证明人民生活已经步入小康,而广深沪等大中城市的人均GDP已经达到或超过4000美元。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证明,在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这个阶段点后,冷冻冷藏品市场将呈快速发展特点。毫无疑问,速冻食品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食品之一。资料显示:目前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冷冻食品一般在20公斤以上,并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虽然速冻食品在中国市场上出现不过才十几年光景,因其迅速发展的态势而被誉为食品业的一轮朝阳。据统计,自1999年起的连续三年,中国连锁超市中销售的食品日用品中,速冻食品销售额均名列第一。

  一方面,冷藏冷冻食品以每年10%的产销量增长;另一方面,有效运作低温物流必须由构造精良的冷藏运输装备和专业的运输管理机制严格保证点到点的温度控制。为了避免自营低温物流所带来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网络及人力上的高投入,越来越多的生产商倾向于外包,选择能提供完整冷藏链的第三方物流运作低温物流业务。这成为低温物流快速发展的动力,也为专业的3PL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由于在技术、设备及管理方面的要求都较高,目前已经建设及发展较顺利的低温物流配送项目还较少。下表中列示的几个低温物流中心,都处在经济发展快速、地理位置优越的中国各大城市特别是沿海及重要城市运输枢纽。

  物流配送中心

  占据深港进出口优势,有长期的合作客户优势,市重点物流项目,得到政府支持。理念国际化,决策速度快。信息化程度高,有专业管理经验。
 单一投资者,在投资方面力量比较单薄。

  1.可行发展模式探讨

  低温物流与普通第三方物流一样,只有专业化和集约化才可能获取最大利润。在低温物流市场有待开拓,企业基础设施缺乏的状态下,物流企业独自开展专业低温物流,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在整合的前提下开展多方面的合作是物流企业开展低温物流业务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1)与生产商结盟,按条块开展冷藏运输服务。

  低温物流企业可与各类生产商结成联盟,先期按条块提供冷藏链分割的冷藏运输环节功能服务,输出有针对性改进的物流管理和运作体系。现在从事冷藏运输的多数企业,如:速冻食品运输、冷饮运输以及冷藏乳品运输等,多是采用此种方式。随着合作的进展,与客户的关系趋向稳固,操作经验不断积累,再通过生产商自有冷藏资源、社会资源和自身资源的不断整合,建立起科学的、固定化的低温物流管理和运作体系。

  该模式的优点是易于进入,客户容易锁定,能充分利用现有车辆资源,获得短期收益明显。缺点在于短期内无法提高操作和组织水平,品牌影响作用较小,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开展受制于生产商,对企业长期发展不利。

  建议物流企业考虑与生产商建立起完全意义上的外包合作关系,或共同成立独立的第三方低温物流服务企业。

  (2)与同业进行合作整合,开展第三方低温物流业务。

  目前,现有的低温物流服务商多为小企业,资金、经验以及管理运作水平都有待提高,但是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大多积累了一定的低温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和特定的客户群。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品牌、资金、管理和网络优势,与他们开展多方位的合作,特别是在低温物流项目的不同环节上,在双方不断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通过自身能力整合合作伙伴的现有资源,共同壮大。

  该模式的优点是业务处理灵活,特别是在项目合作方面;而缺点在于,灵活也是对运作管理的挑战,对资源整合能力、管理方式都是挑战。建立独立的合资物流服务商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在共同成长的同时往往给自己培养竞争对手。所以物流企业应注意自身能力的培养和客户网络的培育特别是品牌的塑造。

  (3)与连锁商业业态的流通商结盟,开展区域性低温物流配送业务。

  鉴于低温物流市场的区域性和时效性特点明显,物流企业可以考虑在沿海发达城市,面向连锁超市、卖场等企业,以已经运做普通物流配送项目为基础,实施专业低温物流区域配送服务。目前,中国首家以生鲜食品为主要特色的低温物流企业——上海新天天配送已经在上海地区站稳了脚跟。

  该模式的优点是操作模式固定,技术要求相对简单,多为区域内短途运输;公司积累了一定的运作经验,能满足现实市场需求;可以有效调动区域公司积极性;不打乱现有操作和管理模式;比较容易建立起区域性冷藏配送网络。而缺点在于区域性特征明显,区域公司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现象;统一管理、中国性品牌塑造较难;客户开发困难。所以物流企业应尽快形成自身特有的专业技能优势;建设有针对性的基础设施,如冷藏配送车队和低温分拨配送中心等。

  当前综合性物流企业实际开展低温物流业务时,可以综合以上三种模式,取长补短。

  从低温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的需求导向以及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以独立的低温物流事业部形式或成立专业的第三方低温物流企业是未来综合物流企业参与低温物流市场竞争的必要和有效的手段。

  2.热点细分行业低温物流市场分析

  (1)冷饮物流市场分析

  中国冷饮市场的消费总量从1990年的55万吨增长到2002年的147万吨。2005年中国冷饮产量计划达200万吨,2010年将达到260万吨,届时人均消费量可达2公斤/年;2015年产销量将达到310万吨,人均消费量可达2.4公斤/年。随着人均收入增加、消费群体不断扩大以及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人们的冷饮消费习惯有所改变,消费的季节性差异逐步消失,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冷饮的生产销售仍将呈现上升趋势。

  中国冷饮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华东、华北和中南三个大区,广东、北京、上海、东北是目前产销量最集中的四大地区。伊利、光明、雀巢、蒙牛、和路雪、美怡乐和美登高等品牌在主流市场的占有率超过80%,已初步形成寡头垄断局面。由于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冷饮生产进入微利时代,统计资料显示,食品工业年平均销售利润率最低就是冷冻饮品行业。

  基于以上分析,开展冷饮物流业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锁定大客户,重点开拓蒙牛、伊利、光明等国内龙头企业;二是立足重点地区,分别以上海、北京及广州、深圳为中心,在华东、华北、及华南区域开展业务;三是实施精细化运作,降低物流成本。

  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开展冷饮物流业务的优势在于:技术要求不是很高,业务操作相对简单,随着冷饮产量稳步上升,物流需求持续增加。而劣势在于,增值服务需求少,必须承担生产厂家转嫁的物流成本风险,收入随需求增加,利润却逐渐降低。且目前行业正处于盘整期,前景一般,还得考虑淡季运输资源如何充分利用。

  (2)肉制品低温物流市场分析

  中国肉制品加工业已经经历了市场启动阶段,目前正值成长期。此阶段的特点是消费群体迅速壮大,产量与销售额持续增长,工业增加值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经济持续增长、国内有效需求充足、国际实际需求大是肉类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在未来5年内,肉类加工业将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期,国内肉类消费将由2005年的7000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10000万吨左右,肉制品消费将由目前的250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1300万吨左右,达到肉制品人均年消费量10公斤,肉制品占肉类总产量比重将上升到13%左右。

  山东、河南两省丰富的原料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国内肉类加工业的集中地。两省合计销售额超过全行业60%,行业集中度比较高。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2家企业分别是河南双汇实业集团公司和山东金锣企业集团总公司。

  综合以上情况,如果以肉制品物流作为低温物流主营业务,建议锁定大客户,重点开拓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大企业如双汇、金锣等。另外还须立足重点地区,使国内肉类加工业的集中地山东、河南成为企业低温物流的控制中心和肉制品集散中心。而且,冷鲜肉制品增值服务较多,可以充分挖掘,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业务创新,增加除冷藏运输以外的低温物流收益。

  (3)速冻食品低温物流市场分析

  速冻食品是利用现代速冻技术,在-25℃以下迅速冻结,然后在-18℃或更低温度条件下贮藏并远距离运输、长期保存的一种新兴食品,常见的有速冻水饺、速冻汤圆、速冻馒头等。从1995年起,中国速冻食品的年产量每年以20%的幅度递增。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类速冻食品生产企业近2000家,年销售额达100多亿元。速冻食品品牌中,三全、思念、龙凤占据三甲位置,并均以超过10%的市场占有率雄居第一集团。第二集团品类众多,但每一种所占市场份额都十分有限。

  速冻食品对贮藏运输的要求十分严格,必须保证在-18℃以下。目前,专业化、社会化、并能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速冻食品冷藏配送体系尚未形成。

  综合以上情况,如果以速冻食品物流作为低温物流主营业务,建议应锁定大客户,重点开拓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大企业,如:三全、思念等。立足连锁超市和大卖场,利用其店面渠道,建立起自己的配送网络。另外,可开展速冻食品的分类包装和标签粘贴等增值服务。

  (4)乳制品低温物流市场分析

  自1990年以来,中国以牛奶为主的乳制品进入快速发展期。一般情况下,鲜奶属于鲜度要求严格的商品,需要运至乳品厂进行加工,并且天天都要配送。鲜奶运输有特殊的要求:为防止运输中温度升高,尤其在夏季运输,一般选择在早晚或夜间进行;运输工具一般都是专用的奶罐车;为缩短运输时间,严禁中途停留;运输容器要严格消毒,避免在运输过程中污染;容器必须装满盖严以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因震荡而升温或溅出。运输不当会导致鲜奶变质,造成重大损失。

  正因为如此,为了保证质量,专业奶类企业大多是自己运输,外包物流的意愿不是很高。即使外包,也大多是部分区域短途配送和路线运输外包,而且对技术和质量的要求比较高。

  综合以上情况,如果物流企业以乳制品物流作为低温物流主营业务,建议应锁定重点客户,与生产商建立合作联盟,以区域性运输配送为主要业务,输出管理和运作模式,利用生产商现有低温物流资源开展相关服务。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014 second(s), 17 queries, Memory 0.9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