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
PRB.0960 |
图
例
|
|
中文学名 |
硫磺菌 |
拉丁学名 |
Laetiporus sulphureus (Fr.) Murrill |
中文别名 |
硫磺多孔菌、硫色多孔菌 |
同物异名 |
Polyporus sulphureus Fr. Tyromyces sulphureus (Bull. : Fr.) Donk |
图 960 硫磺菌 : 1. 子实体, 2. 孢子 |
分类地位 |
非褶菌目、多孔菌科、硫磺菌属 |
形态特征 |
子实体大型。初期瘤状,似脑髓状,菌盖覆瓦状排列,肉质多汗干后轻而脆。菌盖宽8-30cm,厚1-2cm,表面硫磺色至鲜橙色,有细绒或无,有皱纹,无环带,边缘薄而锐,波浪状至瓣裂。菌肉白色或浅黄色,管孔而硫磺色,干后褪色,孔口多角形,平均每毫米3-4个。孢子卵形,近球形,光滑、无色、4.5-7×4-5μm,此菌的重要特征是子实体瓦状排列,硫磺色。 |
生态习性 |
生于柳、云杉等活立木树干、枯立木上。 |
分布地区 |
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河南、福建、台湾、云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西藏、新疆等。 |
经
济
用
途
|
幼时可食用,味道较好。药用,性温,味甘,能调节肌体,增进健康、抵抗疾病,对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癌抑制率分别为80%和90%。治疗乳腺癌,前列腺癌的辅助药物,此菌产生齿孔菌酸(eburicoic acid) 可用于合成甾体药物。另外还产生甜菜碱(betaine)、胡芦巴碱(trigionelline)和(γ-hutyro-betarine)等生物碱。引起木材褐色块状腐朽。常生长在香菇段木上,被 视为“杂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