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种植技术 » 粮油 » 正文

注意识别水稻恶苗病株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8-01
核心提示:近些年来,恶苗病在全国各地稻区发生普遍而严重,不论是常规稻、杂交稻,还是杂交稻制种田,在早稻田和晚稻田,都有不同程度的恶苗病的发生和危害。
       近些年来,恶苗病在全国各地稻区发生普遍而严重,不论是常规稻、杂交稻,还是杂交稻制种田,在早稻田和晚稻田,都有不同程度的恶苗病的发生和危害。但是,有时恶苗病株和徒长株往往混生在一起,不易区分,那么该如何识别呢?

 

水稻恶苗病,从秧苗到抽穗期都有发生,发病的秧苗比健苗高而细,叶片和叶鞘窄长,叶色变为淡黄绿色;大田病株症状与苗期相似,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节上倒生须根;病株多数不抽穗,于孕穗期枯死。有的病株剑叶早出,剑叶叶鞘伸得长,提早抽穗,包颈率几乎达100%,穗小、粒小或籽粒不实。

水稻徒长植株,主要发生在秧苗的二三叶期,或大田插秧后的分蘖期。株形和症状呈现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稻株节间距离拉长,植株纤细,但其长度矮于恶苗病株。徒长株的节不弯曲且细直,不产生不定根。二是节、叶鞘和茎秆内外查不到粉红色的霉层、菌丝等病原物的痕迹,徒长植株能够抽穗,但穗形不正常。

恶苗病的植株,在秧苗期和抽穗期都可以发现。秧苗的四五叶期和大田的分蘖期,是两个发病的高峰期,发病严重的植株,在秧田因植株细长纤弱,移栽前会折断枯死。秧田带病的植株,因根系发育不良,须根明显减少,移植大田后有的迅速枯死。枯死了的秧苗近地面部分,有时可产生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插入大田后,一般会于秧苗移栽后20—30天左右又会陆续见到恶苗病株,症状与苗期的相似。剥开恶苗病株的叶鞘,节的上下呈暗色,叶鞘和茎杆上可见到褐色的条纹斑,若将病茎剥开,可见到大量的蛛丝状的菌丝。

编辑:foodqa

 
分享:
关键词: 注意 识别 水稻 恶苗病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4.936 second(s), 711 queries, Memory 2.7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