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 上网做生意,首选VIP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RSS订阅
食品伙伴网,关注食品安全,探讨食品技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食品微生物精品教程 » 正文

第5节 微生物菌种保藏及复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5-10-28
5.1.    微生物菌种保藏
   在发酵工业中,具有良好性状的生产菌种的获得十分不容易,如何利用优良的微生物菌种保藏技术,使菌种经长期保藏后不但存活健在,而且保证高产突变株不改变表型和基因型,特别是不改变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生产的高产能力,即很少发生突变,这对于菌种极为重要。
  微生物菌种保藏技术很多,但原理基本一致,即采用低温、干燥、缺氧、缺乏营养、添加保护剂或酸度中和剂等方法,挑选优良纯种,最好是它们的休眠体,使微生物生长在代谢不活泼,生长受抑制的环境中。具体常用的方法有:蒸馏水悬浮或斜面传代保藏;干燥-载体保藏或冷冻干燥保藏;超低温或在液氮中冷冻保藏等方法。
    
5.1.1.    蒸馏水悬浮法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菌种保藏方法,只要将菌种悬浮于无菌蒸馏水中,将容器封好口,于10℃保藏即可达到目的。好气性细菌和酵母等可用此法保存。
5.1.2.    斜面传代保藏       
    斜面传代保藏方法是将菌种定期在新鲜琼脂斜面培养基上、液体培养基中或穿刺培养,然后在低温条件下保存。它可用于实验室中各类微生物的保藏,此法简单易行,且不要求任何特殊的设备。但此方法易发生培养基干枯、菌体自溶、基因突变、菌种退化、菌株污染等不良现象。因此要求最好在基本培养基上传代,目的是能淘汰突变株,同时转接菌量应保持较低水平。斜面培养物应在密闭容器中于5℃保藏,以防止培养基脱水并降低代谢活性。此方法一般不适宜作工业生产菌种的长期保藏,一般保存时间为3~6个月。如放线菌于4~6℃保存,每3个月移接一次;酵母菌于4~6℃保存,每4~6个月移接一次;霉菌于4~6℃保存,每6个月移接一次。               
5.1.3.    矿物油中浸没保藏
    此方法简便有效,可用于丝状真菌、酵母、细菌和放线菌的保藏。特别对难于冷冻干燥的丝状真菌和难以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孢子的担子菌等的保藏更为有效。是将琼脂斜面或液体培养物或穿刺培养物浸入矿物油中于室温下或冰箱中保藏,操作要点是首先让待保藏菌种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生长,然后注入经160℃干热灭菌1~2h或湿热灭菌后120℃烘去水分的矿物油,矿物油的用量以高出培养物1cm为宜,并以橡皮塞代替棉塞封口,这样可使菌种保藏时间延长至1~2年。以液体石蜡作为保藏方法时,应对需保藏的菌株预先作试验,因为某些菌株如酵母、霉菌、细菌等能利用石蜡为碳源,还有些菌株对液体石蜡保藏敏感。所有这些菌株都不能用液体石蜡保藏,为了预防不测,一般保藏菌株 2~3年也应做一次存活试验。 
5.1.4.    干燥-载体保藏
      此法适用于产孢子或芽孢的微生物的保藏。是将菌种接种于适当的载体上,如河砂、土壤、硅胶、滤纸及麸皮等,以保藏菌种。以沙土保藏用得较多,制备方法为:将河砂经24目过筛后用10%~20%盐酸浸泡3~4 h,以除去其中所含的有机物,用水漂洗至中性,烘干,然后装入高度约1cm的河沙于小试管中,121℃间歇灭菌3次。用无菌吸管将孢子悬液滴入砂粒小管中,经真空干燥8 h,于常温或低温下保藏均可,保存期为1~10年。土壤法以土壤代替砂粒,不需酸洗,经风干、粉碎,然后同法过筛、灭菌即可。一般细菌芽孢常用砂管保藏,霉菌的孢子多用麸皮管保藏。
5.1.5.    冷冻保藏
   冷冻保藏是指将菌种于-20℃以下的温度保藏, 冷冻保藏为微生物菌种保藏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冷冻,使微生物代谢活动停止。一般而言,冷冻温度愈低,效果愈好。为了保藏的结果更加令人满意,通常在培养物中加入一定的冷冻保护剂;同时还要认真掌握好冷冻速度和解冻速度。冷冻保藏的缺点是培养物运输较困难。    
    普通冷冻保藏技术(-20℃):将菌种培养在小的试管或培养瓶斜面上,待生长适度后,将试管或瓶口用橡胶塞严格封好,于冰箱的冷藏室中贮藏,或于温度范围在-5~20℃的普通冰箱中保存。或者将液体培养物或从琼脂斜面培养物收获的细胞分别接到试管或指管内,严格密封后,同上置于冰箱中保存。用此方法可以维持若干微生物的活力 1~2年。应注意的是经过一次解冻的菌株培养物不宜再用来保藏。这一方法虽简便易行,但不适宜多数微生物的长期保藏。
    超低温冷冻保藏技术:要求长期保藏的微生物菌种,一般都应在-60℃以下的超低温冷藏柜中进行保藏。超低温冷冻保藏的一般方法是:先离心收获对数生长中期至后期的微生物细胞,再用新鲜培养基重新悬浮所收获的细胞,然后加入等体积的20%甘油或10%二甲亚砜冷冻保护剂,混匀后分装入冷冻指管或安瓿中,于-70℃超低温冰箱中保藏。超低温冰箱的冷冻速度一般控制在1~2℃/ min。若干细菌和真菌菌种可通过此保藏方法保藏5年而活力不受影响。
    液氮冷冻保藏技术:近年来,大量有特殊意义和特征的高等动、植物细胞能够在液氮中长期保藏,并发现在液氮中保藏的菌种的存活率远比其他保藏方法高且回复突变的发生率极低。液氮保藏巳成为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的最好方法。具体方法是:把细胞悬浮于一定的分散剂中或是把在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好的菌种直接进行液体冷冻,然后移至液氮(-196℃)或其蒸汽相中(-l56℃)保藏。进行液氮冷冻保藏时应严格控制致冷速度。液氮冷冻保藏微生物菌种的步骤是先制备冷冻保藏菌种的细胞悬液,分装0.5~1ml入玻璃安瓿或液氮冷藏专用塑料瓶,玻璃安瓿用酒精喷灯封口。然后以1.2℃/min的致冷速度降温,直到温度达到相对温度之上几度的细胞冻结点(通常为-30℃)。待细胞冻结后,将致冷速度降为1℃/min,直到温度达到-50℃,将安瓿迅速移入液氮罐中于液相(-196℃)或气相 (-156℃)中保存。如果无控速冷冻机,则一般可用如下方法代替:将安瓿或液氮瓶置于-70℃冰箱中冷冻4h,然后迅速移入液氮罐中保存。在液氮冷冻保藏中,最常用的冷冻保护剂是二甲亚砜和甘油,最终使用浓度一般为甘油10%、二甲亚砜5%。所使用的甘油一般用高压蒸汽灭菌,而二甲亚砜最好为过滤灭菌。
5.1.6.    真空冻干保藏
真空冷冻干燥的基本方法是先将菌种培养到最大稳定期后,一般培养放线菌和丝状真菌约需7~10天,培养细菌约需24~28小时,培养酵母约需3天。然后混悬于含有保护剂的溶液中,保护剂常选用脱脂乳、蔗糖、动物血清、谷氨酸钠等,菌液浓度为109~1019个/ml,取0.1~0.2ml菌悬液置于安瓿管中冷冻,再于减压条件下使冻结的细胞悬液中的水分升华至1%~5%,使培养物干燥。最后将管口熔封,保存在常温下或冰箱中。此法是微生物菌种长期保藏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大部分微生物菌种可以在冻干状态下保藏10年之久而不丧失活力。而且经冻干后的菌株无需进行冷冻保藏,便于运输。但操作过程复杂,并要求一定的设备条件。
5.1.7.    寄主保藏
     适用于一些难于用常规方法保藏的动植物病原菌和病毒。
5.1.8.    基因工程菌的保藏
    随着基因工程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基因工程菌需要得到合理的保藏,由于它们的载体质粒等所携带的外源DNA片段的遗传性状不太稳定、且其外源质粒复制子很容易丢失。另外,对于宿主细胞质粒基因通常为生长非必需,一般情况下当细胞丢失这些质粒时,生长速度会加快。而由质粒编码的抗生素抗性在富集含此类质粒的细胞群体时极为有用。当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时,抗生素提供了一有利于携带质粒的细胞群体的极有用的生长选择压。而且在运用基因工程菌进行发酵时,抗生素的加入可帮助维持质粒复制与染色体复制的协调。由此看来基因工程菌最好应保藏在含低浓度选择剂的培养基中。例如,质粒pBR322。它除了能将外源DNA 输入E.coli细胞外,还赋予E.coli细胞Ampr和Tetr。如果在培养基中加入Amp和Tet,则培养时可选择出含pBR322质粒的细胞。 
5.1.9.    菌种保藏机构
    1979年7月,我国成立了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CCCCM),委托中国科学院负责全国菌种保藏管理业务,并确定了与普通、农业、工业、医学、抗生素和兽医等微生物学有关的六个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各保藏管理中心从事应用微生物各学科的微生物菌种的收集、保藏、管理、供应和交流。以便更好地利用微生物资源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服务。 
(一)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组织系统:
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办事处: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内,北京。
    1.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CGMC):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AS):真菌、细菌。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AS—IV):  病毒。
2.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ACCC):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北京(ISF)。
3.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北京(IFFI)。
4.    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MCC):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南京(ID): 真菌。
 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北京(NICPBP):细菌。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北京(IV):病毒。
    5.抗生素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ACC):
 中国医学科学院抗菌素研究所,北京(IA)和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成都(SIA):新抗菌素菌种。
 华北制药厂抗菌素研究所,石家庄(IANP):生产用抗菌素菌种。
6.    兽医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VCC):
 农业部兽医药品监察所,北京(CIVBP)。
    
(二)国外著名菌种保藏中心
    1.美国标准菌种收藏所(ATCC),美国马里兰州,罗克维尔市。
    2.冷泉港研究室(CSH),美国。
    3.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马里兰州,贝塞斯达。
    4.美国农业部北方开发利用研究部(NRRL),美国,皮奥里亚市。
    5.威斯康新大学,细菌学系(WB),美国,威斯康新州马迪孙。
    6.国立标准菌种收藏所(NCTC),英国,伦敦。
    7.英联邦真菌研究所(CMI),英国,丘(园)。
    8.荷兰真菌中心收藏所(CBS),荷兰,巴尔恩市。  
9.日本东京大学应用微生物研究所(IAM),日本,东京。
10. 发酵研究所(IFO),日本,大阪。.  
  11.日本北海道大学农业部(AHU),  日本,北海道扎幌市。      
 12. 科研化学有限公司(KCC),日本,东京。
  13.国立血清研究所(SSI),丹麦。 
 14.世界卫生组织(WHO)。 
5.2.    菌种的退化与复壮
5.2.1.    菌种的退化现象
  随着菌种保藏时间的延长或菌种的多次转接传代,菌种本身所具有的优良的遗传性状可能得到延续,也可能发生变异。变异有正变(自发突变)和负变两种,其中负变即菌株生产性状的劣化或有些遗传标记的丢失均称为菌种的退化。但是在生产实践中,必须将由于培养条件的改变导致菌种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异与菌种退化区别开来。因为优良菌株的生产性能是和发酵工艺条件紧密相关的。如果培养条件发生变化,如培养基中缺乏某些元素,会导致产孢子数量减少,也会引起孢子颜色的改变;温度、pH值的变化也会使发酵产量发生波动等。所有这些,只要条件恢复正常,菌种原有性能就能恢复正常,因此这些原因引起的菌种变化不能称为菌种退化。常见的菌种退化现象中,最易觉察到的是菌落形态、细胞形态和生理等多方面的改变,如菌落颜色的改变,畸形细胞的出现等;菌株生长变得缓慢,产孢子越来越少直至产孢子能力丧失,例如放线菌、霉菌在斜面上多次传代后产生“光秃”现象等,从而造成生产上用孢子接种的困难;还有菌种的代谢活动,代谢产物的生产能力或其对寄主的寄生能力明显下降,例如黑曲霉糖化能力的下降,抗菌素发酵单位的减少,枯草杆菌产淀粉酶能力的衰退等。所有这些都对发酵生产均不利。因此,为了使菌种的优良性状持久延续下去,必须做好菌种的复壮工作。即在各菌种的优良性状没有退化之前,定期进行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
5.2.2.    菌种退化的原因
菌种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有关基因的负突变。当控制产量的基因发生负突变,就会引起产量下降;当控制孢子生成的基因发生负突变,则使菌种产孢子性能下降。一般而言,菌种的退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演变过程。开始时,在群体中只有个别细胞发生负突变,这时如不及时发现并采用有效措施而一味移种传代,就会造成群体中负突变个体的比例逐渐增高,最后占优势,从而使整个群体表现出严重的退化现象。因此,突变在数量上的表现依赖于传代,即菌株处于一定条件下,群体多次繁殖,可使退化细胞在数量上逐渐占优势,于是退化性状的表现就更加明显,逐渐成为一株退化了的菌体。同时,对某一菌株的特定基因来讲,突变频率比较低,因此群体中个体发生生产性能的突变不是很容易的,但就一个经常处于旺盛生长状态的细胞而言,发生突变的机率比处于休眠状态的细胞大得多,因此,细胞的代谢水平与基因突变关系密切,应设法控制细胞保藏的环境,使细胞处于休眠状态,从而减少菌种的退化。
5.2.3.    防止退化的措施   
 合理的育种   选育菌种时所处理的细胞应使用单核的,避免使用多核细胞;
合理选择诱变剂的种类和剂量或增加突变位点,以减少分离回复;在诱变处理后进行充分的后培养及分离纯化,以保证保藏菌种纯碎。这些可有效的防止菌种的退化。
选用合适的培养基  有人发现用老苜蓿根汁培养基培养“5406”抗生菌—细黄链霉菌可以防止它的退化。在赤霉菌产生菌—藤仓赤霉的培养基中,加入糖蜜、天门冬素、谷氨酰胺、5-核苷酸或甘露醇等物质时,也有防止菌种退化的效果。也有选取营养相对贫乏的培养基做菌种保藏培养基,如培养基中适当限制容易利用的糖源葡萄糖等的添加,因为变异多半是通过菌株的生长繁殖而产生的,当培养基营养丰富时,菌株会处于旺盛的生长状态,代谢水平较高,为变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大大提高了菌株的退化几率。
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 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和发现一个适合原种生长的条件可以防止菌种退化,如低温、干燥、缺氧等。在栖土曲霉3.942 的培养中,有人曾用改变培养温度的措施(从20-30℃提高到33-34℃)来防止它产孢子能力的退化。
    控制传代次数  由于微生物存在着自发突变,而突变都是在繁殖过程中发生而表现出来的。所以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移种和传代,把必要的传代降低到最低水平,以降低自发突发的机率。菌种传代次数越多,产生突变的几率就越高,因而菌种发生退化的机会就越多。这要求不论在实验室还是在生产实践上,必须严格控制菌种的移种传代次数,并根据菌种保藏方法的不同,确立恰当的移种传代的时间间隔。如同时采用斜面保藏和其它的保藏方式(真空冻干保藏、砂土管、液氮保藏等),以延长菌种保藏时间。
    利用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行移种传代  在有些微生物中,如放线菌和霉菌,由于其菌的细胞常含有几个核或甚至是异核体,因此用菌丝接种就会出现不纯和衰退,而孢子一般是单核的,用它接种时,就没有这种现象发生。有人在实践中发现构巢曲霉如用分生孢子传代就容易退化,而改用子囊孢子移种传代则不易退化;还有人采用灭过菌的棉团轻巧地沾取“5406”孢子进行斜面移种,由于避免了菌丝的接入,因而达到了防止退化的效果。
    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   用于工业生产的一些微生物菌种,其主要性状都属于数量性状,而这类性状恰是最容易退化的。因此,有必要研究和制定出更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以防止菌种退化。
5.2.4.    退化菌种的复壮
退化菌种的复壮可通过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等方法来实现,其中一种是从退化菌种的群体中找出少数尚未退化的个体,以达到恢复菌种的原有典型性状。另一种是在菌种的生产性能尚未退化前就经常而有意识地进行纯种分离和生产性能的测定工作,以达到菌种的生产性能逐步有所提高。所以这实际上是一种利用自发突变不断从生产中进行选种的工作。具体的菌种的复壮措施如下:
纯种分离  采用平板划线分离法、稀释平板法或涂布法均可。把仍保持原有典型优良性状的单细胞分离出来,经扩大培养恢复原菌株的典型优良性状,若能进行性能测定则更好。还可用显微镜操纵器将生长良好的单细胞或单孢子分离出来,经培养恢复原菌株性状。
通过寄主进行复壮  寄生型微生物的退化菌株可接种到相应寄主体内以提高菌株的活力。
联合复壮  对退化菌株还可用高剂量的紫外线辐射和低剂量的DTG联合处理进行复壮。 

 
  • 下一篇:暂无
  • 上一篇:暂无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068 second(s), 18 queries, Memory 0.9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