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 上网做生意,首选VIP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RSS订阅
食品伙伴网,关注食品安全,探讨食品技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海洋生活常识 » 正文

鲑鱼体内的致癌物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6-10

  今年1月9日,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员研究鲑鱼的论文,该论文指出,人工养殖的鲑鱼体内残留的致癌性化学物质是野生鲑鱼的10倍。报告一出,舆论哗然,一度被人们视为健康美味佳肴的鲑鱼的形象因此而遭重创。

  欧米加-3不饱和脂肪酸一直被视为预防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等疾病的最佳利器,也因为鲑鱼的欧米加-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所以一直广受家庭主妇的青睐,甚至被2001年的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十大健康食品之一。目前,全球超过一半的养殖鲑鱼来自北欧、智利、加拿大与美国,年产量高达100万吨以上。近20年来,世界养殖鲑鱼的年产量增加了39倍,人们随时都能买到很便宜的鲑鱼。据《科学》杂志的论文作者提供的数字,在1987年~1999年,鲑鱼的年消费量增长率欧盟和美国分别为14%和23%。在1992年~2002年,日本的消费量增加了一倍。然而,该论文的作者却建议人们应谨慎选择食用鱼类,避免致癌化学物质的伤害。

  在这份研究中,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环境公共卫生学家海特与其研究团队对于欧洲与北美16个城市的养殖鲑鱼进行了分析,发现鱼肉中含有多氯联苯、二恶英等14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养殖鲑鱼的体内14种化学毒素含量均远高于野生鲑鱼。在多数情况下,如果每月进食一次以上以养殖鲑鱼为主要原料的饭菜(即每月吃鲑鱼超过200克),致癌的危险就会很大;而每月进食野生鲑鱼超过8次才会具有致癌危险。

  一般认为,那些离海洋较远的湖泊中污染物质主要来自于经由空气的传播,不过,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的科学家博莱斯与其研究团队却发现,当鲑鱼千里迢迢地从海洋回到湖泊产卵时,除了留下大量精子与卵子之外,累积在鱼群体内的多氯联苯竟然也会对湖泊生态造成伤害。曾经有超过6.8亿公斤以上的多氯联苯被使用于工业生产上,虽然从1970年以后,逐渐禁止多氯联苯的使用,不过这种化学物质的潜在威胁却始终存在着。透过水与空气的循环,多氯联苯可以被轻易地传递到世界的任何一角,除了水与空气这两种传播途径之外,洄游产卵的鲑鱼也是传播多氯联苯的另一途径。在博莱斯的实验中,他们选择了阿拉斯加州附近的8个湖泊进行数年湖底沉积物的多氯联苯含量分析,并与鲑鱼洄游产卵的数量进行比较。经统计后发现:在那些洄游鲑鱼较为密集的湖泊中,多氯联苯的含量也会相对提高。举例来说,鲑鱼年洄游量每平方公里少于5000条的湖泊中,多氯联苯量少于2微克/克;然而,在每平方公里近于4万条洄游鲑鱼的湖泊里,多氯联苯含量接近20微克/克,两者相差了约10倍左右。鲑鱼在海洋中度过大半辈子后,仍会不辞辛劳地回到家乡产卵然后死去,鱼群死后的沉积也间接将体内的污染物质完全带回家乡了,而这种污染传播途径也是令人始料不及的。

  

  若进一步针对不同产地鱼肉中的多氯联苯、二恶英、毒杀芬与狄氏剂等四种化学物质进行分析,明显地发现苏格兰、法罗群岛、挪威等地养殖鲑鱼的这四种化学物质污染最为严重;智利、华盛顿等地的养殖鲑鱼污染则最为轻微。若对购买地点的鱼肉中四种化学物质进行分析,则以购买自法兰克福、伦敦、爱丁堡、巴黎等地超级市场的鲑鱼肉污染最为严重;购自美国新奥尔良、丹佛等地的鱼肉则较为安全。结合养殖鲑鱼肉中的多氯联苯、毒杀芬、狄氏剂等有毒化学物质含量和环境保护局的食用鱼肉建议,海特与其研究团队发现,购买自德国法兰克福超市的养殖鲑鱼肉和养殖鱼场位于苏格兰、法罗群岛的鲑鱼肉最为危险,食用时应该避免超出一个月一餐。

  研究人员说,养殖鲑鱼的毒性主要来自它们的食物,它们通常以面粉和鱼油为基本饲料。鲑鱼在食用了这类饲料以后,便把污染素储存在脂肪组织中。相反,野生鲑鱼的食物则是磷虾或鱼类等水生生物。研究人员建议消费者限制食用鲑鱼,并主张在出售鲑鱼时贴上明确的标签,标明是养殖的还是野生的及其产地。因此,改善养殖环境、技术与减低工业污染,才是治本之道。这项报告"出炉"后,立刻引起加拿大、瑞典、挪威、英国等国渔业从业人员的强烈抗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公共卫生研究人员罗伯特·劳伦斯认为,养殖鲑鱼的高营养价值与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贡献仍不该因此而被忽略,也许鲑鱼对哺乳、怀孕中的妇女与孩童并不好,但对中年人而言,鲑鱼还是一项蛮好的食物选择。

  

  但是,《科学》杂志的研究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强化农渔类产品的质量标准,才是农业和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如果每一样食物都精细地从科学角度来评估,那么鱼肉有化学物质残留问题,吃牛肉担心疯牛病,吃猪肉忧心口蹄疫,吃鸡肉又怕禽流感,在医学专家和保健专家的菜单上,可能什么食物都没有了!一些环境保护的有识之士指出,如果人类不珍惜自己生活的地球,肆意污染陆地和海洋,野生的生物可能最终比家养的还毒,人类没有干净的食物可吃的局面是很有可能出现的。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020 second(s), 17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