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检验技术 » 培训资料及讲义 » 正文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词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5-30
核心提示: 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 被分离样品组分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该组分浓度极大值时的时间,也既从进样开始到出现某组分色谱峰
  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 被分离样品组分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该组分浓度极大值时的时间,也既从进样开始到出现某组分色谱峰的顶点时为止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此组分的保留时间,用tR表示,常以分(min)为时间单位。保留时间是由色谱过程中的热力学因素所决定,在一定的色谱操作条件下,任何一种物质都有一确定的保留时间,可作为定性的依据。

半峰宽(peak width at half-height )又称半宽度、半峰宽度、区域宽度、区域半宽度,是色谱峰高一半处的峰宽度,用y1/2(或W1/2)表示。半峰宽与标准偏差的关系为:


倍频 (overtune )基频以外的其他振动能级跃迁产生的红外吸收频率统称为倍频。v=0至v=2的跃迁称为第一个倍频2n,相应地3n, 4n……等均称为倍频。

表面增强拉曼(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简称SERS。用通常的拉曼光谱法测定吸附在胶质金属颗粒如银、金或铜表面的样品,或吸附在这些金属片的粗糙表面上的样品。尽管原因尚不明朗,人们发现被吸附的样品其拉曼光谱的强度可提高103-106倍。主要用于吸附物种的状态解析等。

薄膜法(thin film method) 适用于高分子化合物的红外光谱测定。将样品溶于挥发性溶剂后倒在洁净的玻璃板上,在减压干燥器中使溶剂挥发后形成薄膜,固定后进行测定。

差示分光光度法(differential spectrophotometry) 分光光度法中,样品中被测组分浓度过大或浓度过小(吸光度过高或过低)时,测量误差均较大。为克服这种缺点而改用浓度比样品稍低或稍高的标准溶液代替试剂空白来调节仪器的100%透光率(对浓溶液)或0%透光率(对稀溶液)以提高分光光度法精密度、准确度和灵敏度的方法,称为差示分光光度法。差示分光光度法又可分高吸光度差示法,低吸光度差示法,精密差示分光光度法等。

超临界流体色谱(super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 SFC) 以超临界流体作流动相,以固体吸附剂(如硅胶)或键合在载体(或毛细管壁)上的有机高分子聚合物作固定相的色谱方法。常用流动相为超临界状态下的CO2、氧化亚氮、乙烷、三氟甲烷等。CO2最常用,因为它的临界温度低(31℃)、临界压力适中(7.29MP)、无毒、便宜,但其缺点是极性太低,对一些极性化合物的溶解能力较差,所以,通常要用另一台输液泵往流动相中添加1~5%的甲醇等极性有机改性剂。SFC所用色谱柱既有液相色谱的填充柱,又有气相色谱的毛细管柱,但由于超临界流体的强溶解能力,所使用的毛细管填充柱的固定相必须进行交联。从理论上讲,SFC既可以象液相色谱一样分析高沸点和难挥发样品,也可象气相色谱一样分析挥发性成分。不过,超临界流体色谱更重要的应用是用来作分离和制备,即超临界流体萃取。

程序升温气相色谱法(programmed temperature [gas] chromatography ) 在气相色谱分析中,色谱柱温度对分离效能有重要影响,当样品中所含组分沸程较宽时,应采用程序升温色谱法。所谓程序升温色谱法,是指色谱柱的温度按照组分沸程设置的程序连续地随时间线性或非线性逐渐升高,使柱温与组分的沸点相互对应,以使低沸点组分和高沸点组分在色谱柱中都有适宜的保留、色谱峰分布均匀且峰形对称。各组分的保留值可以色谱峰最高处的相应温度即保留温度表示。

串联质谱法(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MS/MS)又称为质谱-质谱法/Mass spectrometry/ Mass spectrometry (MS/MS)利用串联质谱仪进行化合物分析的方法。第一级质谱的离子源里生成离子群,从中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母离子,在第二级质谱中,对母离子裂解生成的子离子进行检测。为了使母离子裂解,在第一级质谱和第二级质谱之间设置碰撞室,发生碰撞诱导解离(CID)。

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是一种质谱离子化方式。它是在大气压状态下进行的化学电离。在气体辅助下,溶剂和样品流过进样毛细管,在毛细管内样品和溶剂被加热气化,在毛细管出口通过喷雾形成样品气溶胶,在毛细管的下游有一个放电针,利用电晕放电使气体和溶剂电离,生成反应离子,反应离子再与样品进行反应实现样品离子化。


导数分光光度法(derivative spectrophotometry ) 利用导数吸收光谱进行测定的一种光度分析技术。用吸光度对波长求一阶或高阶导数并对波长l作图,可以得到导数光谱。导数光谱对吸收强度随波长的变化很敏感,对重叠吸收带有较好的分辨能力;能选择性地放大窄而弱的吸收带,从而能从一个强干扰背景中检测出较弱的信号;提高狭窄谱带吸收强度从而提高分析灵敏度。所以,导数分光光度法在多组份同时测定、混浊样品分析、消除背景干扰、加强光谱精细结构和复杂光谱的解析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点。目前,市售的分光光度计己能方便地获得1-4阶甚至更高阶的导数光谱。

单色器(monochrometer ) 将光源发出的光分离成所需要的单色光的器件称为单色器。单色器由入射狭缝、准直镜、色散元件、物镜和出射狭缝构成。其中色散元件是关键部件,作用是将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入射狭缝用于限制杂散光进入单色器,准直镜将入射光束变为平行光束后进入色散元件。物镜将出自色散元件的平行光聚焦于出口狭缝。出射狭缝用于限制通带宽度 。

单聚焦质谱仪(single focusing mass spectrometer ) 通常指质量分析器只有一个扇形磁场的质谱仪,仅对离子进行方向聚焦,带电粒子加速进入磁场后,在洛仑兹力的作用下,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其运动轨迹的曲率半径大小与质荷比有关。根据这个原理,不同质荷比的离子经过磁场因运动曲率半径不同,即可分开,具有相同质荷比和相同初速度的离子,即使以不同的角度进入磁场,经磁场偏转,可以聚焦在一点。也就是说,磁场分析器,对质量有色散作用,对方向有聚焦作用 。这是一种低分辨的仪器

电离电位
当原子获得足够大的能量而其一个或某些外层电子脱离该原子核的作用力范围,成为自由电子,这时原子由于失去电子而成为离子,这种现象称为电离。为使原子发生电离所需的能量称为电离能,也称电离电位,以电子伏特为单位。原子失去一个电子,称为一次电离;失去二个电子称为二次电离,依次类推。产生不同程度电离的电离电位是不同的。

电弧光源
电弧放电是在大气压下两电极间的一种气体放电现象。弧光放电所具有的能量,可使试样蒸发、原子化和激发,从而发射辐射。发射光谱分析用的弧光光源有直流弧光和交流弧光两种,并有高压弧光和低压弧光之分。高压直流电弧和高压交流电弧,可以自动引燃,但操作很不安全,现已很少使用。低压直流电弧和低压交流电弧光源,操作比较安全,但需附加引燃装置。引燃的方式有高频引燃和电子引燃两种,后者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光源(ICP)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光源是本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光谱激发光源。等离子体是一种由自由离子、电子、中性原子与分子所组成的在总体上呈中性的气体。在近代物理学中,把电离度大于0.1%,其正负电荷相等的电离气体称为等离子体。ICP装置由高频发生器和感应器、炬管和供气系统、试样引入系统三部分组成。高频发生器的作用是产生高频磁场以供给等离子体能量。感应圈一般为以圆铜管或方铜管绕成的2-5匝水冷线圈。等离子炬管由三层同心石英管组成。ICP焰明显地分为三个区域:焰心区、内焰区和尾焰区。内焰区温度约6000-8000K,是分析物原子化、激发、电离与辐射的主要区域。

电荷转移吸收光谱
当外来辐射照射某些有机或无机化合物时,可能发生一个电子从该化合物具有电子给予体特性部分(称为给体,donor)转移到该化合物的另一具有电子接受体特性的部分(称为受体,acceptor),这种电子转移产生的吸收光谱,称为电荷转移吸收光谱。电荷转移吸收光谱涉及的是给体的一个电子向受体的一个电子轨道上的跃迁,激发态是这一内氧化还原过程的产物。如金属配合物吸收光能时,跃迁包括电子从配体中的π能级或者σ能级激发到金属离子的空轨道,或者金属离子的电子激发到配体的空π轨道。电荷转移跃迁是极其强烈的,摩尔吸光系数ε一般在104-105,光谱在紫外或可见区。电荷转移的容易程度随配体共轭程度增大而增大。电荷转移吸收光谱很适于痕量金属离子的高灵敏度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er)(ICP-MS) 是一种多元素微量分析和同位素分析仪器。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作为离子源,元素在ICP中离子化,所产生的离子被引入质谱计进行分析。这种仪器灵敏度很高,是目前进行无机元素分析的最有力工具之一。

电喷雾电离(electrospray ionization ESI) 使用电喷雾技术实现离子化的方法。在输送样品溶液的毛细管出口端与对应电极之间施加数千伏的高电压,在毛细管出口可形成圆锥状的液体锥(Taylor cone)。由于强电场的作用,引发正、负离子的分离,从而生成带高电荷的液滴。在加热气体(干燥气体)的作用下,液滴中的溶剂被汽化,随着液滴体积逐渐缩小,液滴的电荷密度超过表面张力极限(雷利极限),引起液滴自发的分裂,亦可称为"库仑爆炸"。分裂的带电液滴随着溶剂的进一步变小,最终导致离子从带电液滴中蒸发出来,产生单电荷或多电荷离子。质子的加成可生成单价或多价正离子,而脱质子可生成单价或多价负离子。

电子电离源(electron ionization source) (EI) 又称电子轰击离子源(electron bombardment ionization source是质谱仪离子源中最常用的一种。简称EI源。主要由阴极(灯丝)、离子室、电子接收极、一组静电透镜组成。在高真空条件下,给灯丝加电流,使灯丝发射电子,电子从灯丝加速飞向电子接收极,在此过程中与离子室中的样品分子发生碰撞,使样品分子离子化或碎裂成碎片离子。为了使产生的离子流稳定,电子束的能量一般设为70电子伏特,这样可以得到稳定的标准质谱图。利用电子电离源可以得到样品的分子量信息和结构信息。但不适于分析易分解、难挥发的化合物。

顶空气相色谱法(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y GC-HS) 也称液上气相色谱分析,是一种对液体或固体样品中所含挥发性成分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的间接测定方法。将被分析样品放在一个密闭容器中(通常为可密封的小玻璃瓶),在一恒定的温度下达到热力学平衡,以样品容器上部空间的蒸汽作为样品进行色谱分析。当样品瓶中当液上的蒸汽压相当低时,色谱峰面积Ai的大小与样品中挥发性组分的蒸汽压PI成正比,Ai=CiPI,式中ci是校正因子。在真实体系中,蒸汽分压可表示为Pi=P0iχiγi,P0i为组分i的饱和蒸汽压,χi是组分i的摩尔分数,γi是组分i的活度系数。

多普勒变宽
多普勒宽度是由于原子热运动引起的。从物理学中已知,从一个运动着的原子发出的光,如果运动方向离开观测者,则在观测者看来,其频率较静止原子所发的光的频率低;反之,如原子向着观测者运动,则其频率较静止原子发出的光的频率为高,这就是多普勒效应。原子吸收分析中,对于火焰和石墨炉原子吸收池,气态原子处于无序热运动中,相对于检测器而言,各发光原子有着不同的运动分量,即使每个原子发出的光是频率相同的单色光,但检测器所接受的光则是频率略有不同的光,于是引起谱线的变宽。

端吸收(end absorption) 指由分子内n?s*跃迁引起的对紫外区短波长端至远紫外区的强吸收。

发光量子产率(luminescence quantum yield) 定义为发光物质吸光后所发射光的光子数与所吸收的激发光的光子数之比值。在通常情况下,发光量子产率的数值总是小于1。发光量子产率的数值越大,化合物的荧光或磷光越强。不发光的物质,其发光量子产率的数值为零或非常接近于零。重原子的引入使荧光量子产率减小,磷光量子产率增加。

反射吸收法(reflection absorption spectroscopy)又称RAS法。用于样品表面、金属板上涂层薄膜的红外光谱测定。甚至用于单分子层的解析。入射光经反射镜照射到样品表面,其反射光再经另一反射镜进入仪器。反射吸收测定的原理是,只有与基板垂直的偶极矩变化可以被选择性地检测。详见5.3.4。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eversed 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RP-HPLC) 由非极性固定相和极性流动相所组成的液相色谱体系。它正好与由极性固定相和弱极性流动相所组成的液相色谱体系(正相色谱)相反。RP-HPLC的典型的固定相是十八烷基键合硅胶,典型的流动相是甲醇和乙腈。RP-HPLC是当今液相色谱的最主要的分离模式,几乎可用于所有能溶于极性或弱极性溶剂中的有机物的分离。

反相离子对色谱(reversed phase ion pair chromatography) 指用适当的反离子与被测离子形成具有一定疏水性的离子对化合物后,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体系分离所形成的离子对化合物的方法。

飞行时间分析器(Time of Flight analyzer) 是一种结构最简单的质谱仪分析器。主要由一个长度L的无场真空管(漂移管)构成。质荷比为m/z的离子从离子源被加速(加速电压为V)引出后,进入无场空间,经过一定时间t秒后到达漂移管另一端,不同质荷比的离子因速度不同,到达固定飞行时间距离所需的时间不同,其运动方程可写为: 当V、L不变的条件下,飞行时间t与质荷比的平方根成正比。测定飞行时间t即可确定m/z的值。这种依据飞行时间来测定质量的分析器叫飞行时间分析器。

飞行时间质谱仪(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er) (TOF) 是一种很常用的质谱仪。这种质谱仪的质量分析器是一个离子漂移管。由离子源产生的离子加速后进入无场漂移管,并以恒定速度飞向离子接收器。离子质量越大,到达接收器所用时间越长,离子质量越小,到达接收器所用时间越短,根据这一原理,可以把不同质量的离子按m/z值大小进行分离。飞行时间质谱仪可检测的分子量范围大,扫描速度快,仪器结构简单。这种飞行时间质谱仪的主要缺点是分辨率低,因为离子在离开在离子源时初始能量不同,使得具有相同质荷比的离子达到检测器的时间有一定分布,造成分辨能力下降。改进的方法之一是在线性检测器前面的加上一组静电场反射镜,将自由飞行中的离子反推回去,初始能量大的离子由于初始速度快,进入静电场反射镜的距离长,返回时的路程也就长,初始能量小的离子返回时的路程短,这样就会在返回路程的一定位置聚焦,从而改善了仪器的分辨能力。这种带有静电场反射镜的飞行时间质谱仪被称为反射式飞行时间质谱仪/Reflectr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er。

分光光度法(spectrophotometry ) 又称吸收光度法(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 )。是利用物质本身对光的吸收特性或借助加入显色剂使被测物质显色,根据其对不同波长单色光的吸收程度而对物质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类分析方法。可用于物质的定性鉴定;由某物质在一定波长处测得的吸光度与其浓度作图得到的工作曲线可用于该物质的定量分析。由于分光光度法灵敏较高,选择性较好,设备简单,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广泛应用。

分光光度滴定(photometric titration) 将滴定操作与吸光度测量相结合的一种分析方法。将一定量的标准溶液滴定到待测溶液中,同时测定待测溶液体系在适当波长处的吸光度,通过吸光度对滴定剂用量作图(称光度滴定曲线)来确定反应终点的方法。它不仅能应用于配位、酸碱、氧化还原反应,有时还能用于沉淀反应。其特点是终点的确定较指示剂法更为灵敏和准确,还可以用于有色溶液的滴定。

分析器(analyzer) 质谱仪的一个主要部件,又叫质量分析器。它的作用是将离子源产生的离子按荷质比(m/z)的差别,按空间的位置或时间的先后进行分离,以便得到按质荷比(m/z)大小顺序排列的质谱图。常用分析器有:磁分析器,磁场和电场组合的双聚焦分析器,四极分析器,飞行时间分析器,离子回旋共振分析器,离子阱质量分析器等。

粉末反射法(diffusive reflection method ) 又称扩散反射法或DF法。压片法适用或不适用的样品都可以用粉末反射法测定其红外光谱,也用于微小样品、色谱馏分的红外光谱定性、吸着在粉末表面样品的红外光谱分析。该法的原理是,照射到粉末样品上的光首先在其表面反射,一部分直接进入检测器,另一部分进入样品内部多次透过、散射后再从表面射出,后者称为扩散反射光。粉末反射法就是利用扩散散射光获取红外光谱的方法。与压片法相比,该法由于测定的是多次经过样品的光,因此两者的光谱强度比不同,压片法中的弱峰有时会增强。详见5.3.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 FT-IR )光源发出的光进入Michelson干涉仪,然后经样品吸收后,测定光强随动镜移动距离的变化,再经傅立叶变换得到物质的红外光谱的仪器。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等优点。  

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Fourier-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er)(FT-ICR-MS) 是一种高性能的高分辨质谱仪。亦可直接用FT-MS表示(Fourier-transform mass spectrometry)。它的核心部件是带傅立叶变换程序的计算机和捕获离子的分析室。分析室是一个置于强磁场中的立方体结构。离子被引入分析室后,在强磁场作用下被迫以很小的轨道半径作圆周运动,离子的回旋频率与离子质量成反比,此时不产生可检出信号。如果在立方体的一对面上(发射极)加一快速扫频电压,一对极板施加一个射频电压,当其频率与离子回旋频率相等时则发生满足共振条件时,离子吸收射频能量,运动轨道半径增大,撞到检测器产生可检出信号。这种信号是一种正弦波,振幅与共振离子数目成正比。实际使用中测得的信号是在同一时间内所对应的正弦波信号的叠加。这种信号输入计算机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利用频率和质量的已知关系可得到质谱图。傅立叶变换质谱仪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可达100万以上)和很高的灵敏度,但仪器价格和维持费用也很高。

高效液相色谱法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又称高压液相色谱法或高速液相色谱法是指具有操作简便、分离速度快、分离效率高和检测灵敏度高等优良性能的液相色谱体系。液相色谱法早在1903年就由俄国植物学家Tswett发明,但早期的液相色谱法(古典液相色谱)柱效低、分离时间长,难以解决复杂样品的分离。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粒度小而均匀、传质速率快的色谱填料相继出现,使柱效显著提高,高压输液泵的使用解决了流动相流速慢的问题。从此液相色谱有了飞跃的发展,为区别于古典液相色谱法而称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几乎可以分离和分析任何物质,是最有效和应用最广泛的分离分析技术。

共振拉曼 (Resonance Raman Scattering)简称RRS 以分析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峰的邻近波长作为激发波长,样品分子吸光后跃迁至高电子能级并立即回到基态的某一振动能级,产生共振拉曼散射。与荧光(10-6-10-8秒)相比,该过程很短(10-14秒) 。共振拉曼强度比普通的拉曼光谱法强度可提高102-106倍,检测限可达10-8摩尔/升,因此用于高灵敏度测定以及状态解析等,主要不足是荧光干扰。

光二极管阵列检测
是利用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对光子进行检测。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是一种对光子有响应的检测器。它是由硅片上形成的反相偏置的p-n结组成。反向偏置造成了一个耗尽层,使该结的传导性几乎降到了零。当辐射照到n区,就可形成空穴和电子。空穴通过耗尽层到达p区而湮灭,于是电导增加,增加的大小与辐射功率成正比。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每平方毫米含有15000个以上的光二极管。每个二极管都与其邻近的二极管绝缘,它们都联结到一个共同的n型层上。当光二极管阵列表面被电子束扫描时,每个p型柱就连接着被充电到电子束的电位,起一个充电电容器的作用。当光子打到n型表面以后形成空穴,空穴向p区移动并使沿入射辐射光路上的几个电容器放电。然后当电子束再次扫到它们时,又使这些电容器充电。这一充电电流随后被放大作为信号。光二极管阵列可以制成光学多道分析器。

光致发光(photoluminescence) 分子或离子等吸收紫外或可见光后,再以紫外或可见光的形式发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光致发光。一般光致发光指荧光及磷光现象。发光量子产率与激发光波长(或能量)有关,发光强度随激发波长的变化称为激发光谱。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间符合斯托克斯规则。光致发光可用于研究物质的电子状态,发光物质的痕量分析,发光体的分子取向,发光过程的动力学研究等等。采用发光探针,可以大大扩展光致发光的应用范围,在生物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光声效应(phtoacoustic effect) 由电话发明家A.G.Bell于1880年提出。经调制的断续光照射于物质时,物质发射与断续光频率相等的声波,这种现象称为光声效应。

光散射检测器(light scattering detector) 利用物质微粒(包括分子)对光的散射作用进行分析的检测器。当某一波长的光照射在物质微粒上时,除一部分通过物质微粒或被微粒吸收外,大部分的光将以同样的波长向各个方向散射(瑞利散射),散射光的强度是微粒数量和微粒大小的函数。光散射检测器是凝胶色谱中常用的检测器之一。

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 柱色谱或平板色谱中既起分离作用又不移动的那一相。固定相的的选择对样品的分离起着重要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类型的色谱采用不同的固定相,如气-固色谱的固定相为各种具有吸附活性的固体吸附剂;气-液色谱的固定相是载体表面涂渍的固定液,液相色谱中的固定相为各种键合型的硅胶小球,离子交换色谱中的固定相为各种离子交换剂,排阻色谱中的固定相为各种不同类型的凝胶等等。

红移 (bathochromic shift) 或 red shift 指由于使用不同的溶剂或引入取代基所引起的化合物的光谱(紫外-可见吸收或荧光等)的吸收峰向长波长方向移动的现象,其机理可由跃迁能级的变化来阐明。例如,当化合物溶于极性溶剂时,会产生溶剂化作用,由于激发态和基态的电荷分布不同而使这两种状态的溶剂化程度不同。溶剂的极性愈大,有机分子的成键π轨道向反键π* 轨道的跃迁能愈小,即激发态的极性大于基态,激发态能级降低比基态大,从而光谱发生红移。
编辑:songjiajie2010

 
分享:
关键词: 仪器分析 名词解释
[ 网刊订阅 ]  [ 检验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检验技术
点击排行
检验技术
 
 
Processed in 0.019 second(s), 12 queries, Memory 0.9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