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养殖技术 » 家畜养殖 » 正文

羊传染性脓疱的诊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9-30
核心提示:发病特点:本病又称“羊口疮”,主发羔羊而且多群发。多在羔羊的口唇等处的皮肤和粘膜上,先发生丘疹、水疱,后形成脓疱、溃疡,最后结成桑椹状的厚痂块。
    一、发病特点:本病又称“羊口疮”,主发羔羊而且多群发。多在羔羊的口唇等处的皮肤和粘膜上,先发生丘疹、水疱,后形成脓疱、溃疡,最后结成桑椹状的厚痂块。其病原是传染性脓疱病毒,是一种嗜上皮性病毒。该病毒与羊痘病毒的形态相似,存在于疱疹内和痂皮块中,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耐干燥而不耐热,如加热到64℃时经两分钟即可杀灭。假若病灶感染了坏死杆菌,病势就趋于严重,往往由于败血症而死亡。主要危害羔羊,成羊很少发生,但牛犊与兔有时也有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干燥炎热时较多。其传染源为患羊,其次是被污染的棚舍、工具、饲料和牧地。

二、临床诊断:主要在上唇周围的口腔粘膜部,其他部位极少,先发生一些绿豆大、黄豆大的红斑,逐渐变为丘疹再形成水疱或脓疱,其溃疡面有黄色或棕褐色渗出液,最后成黑褐色结痂,痂硬易破而表面出血,痂皮经过一周后脱落而痊愈。重症者,往往蔓延至唇内侧、齿龈、舌、口腔粘膜等部位,也有极少感染到喉部与肺部的,此时呼吸就更加困难,体质衰弱,不能采食而饿死。

三、鉴别诊断:根据口唇特别是口角周围的桑椹状痂垢,可做出诊断。本病应和其他皮肤疾患鉴别之,羊痘是全身性痘疹,结节较圆而界限又明显,呈溃疡性组织病灶;发病部位多在颔下或上唇边缘,不在唇联合,多发生一岁以上的羊,没有水疱、脓疱病变,主要是组织坏死。四、防治措施:(1)用1%—2%高锰酸钾冲洗患部,之后再擦碘甘油。(2)涂擦青霉素软膏或5%土霉素软膏,每天1-2次。(3)病的初期可以用白酒蜂蜜混合涂患部,也可用淡盐水冲洗净,然后用大蒜汁(大蒜捣烂取汁或用低度白酒浸泡大蒜1-2天,渣去掉留汁)每天两次涂之。(4)中草药可用青黛散:青黛、黄连、黄柏、薄荷、孩儿茶等份,共研细末,撒在患部。冰硼散:冰片一钱、硼砂五钱、元明粉一两、朱砂二钱。共研细末、撒在患部。(5)患有病的羔羊要隔离,及时治疗,可采用中西结合交互治疗。(6)接种:将患羊口唇部的痂皮取下0.1克、磨成细末,加入50%的甘油,生理盐水100毫升,再加适量的青霉素,即为制成的接种苗,3-5天后即可应用。在羔羊的尾根部腹侧光滑无毛处消毒,然后用针头刮损表面皮,涂上疫苗,1-2天后接种部位有轻度炎症;两天后有部分变水疱、脓疱,4-5天后脓疱变小,部分开始结痂,一周后基本复原,一般免疫期为一年。(7)保护羔羊的口腔粘膜不发生外伤,喂羔羊一些青嫩草和熟料,不要喂带刺的青绿植物。(8)新引进的羊,要隔离观察两周以上,未发现异常的可入群。(9)羊棚和工具要经常消毒,可用百毒杀、20%草木灰、20%苛性钠(烧碱)、10%石灰乳等等。

编辑:foodqa

 
分享:
关键词: 传染性 脓疱 诊治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5.856 second(s), 747 queries, Memory 2.8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