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HACCP研讨会 » 第十四届HACCP研讨会 » 正文

初探我国食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出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9-19  作者:黄建珍
核心提示:初探我国食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出路
 初探我国食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出路

黄建珍

近年来,食品安全风险事件频发,覆盖消费者食品结构的方方面面,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购买国外食品,国内食品行业面临着消费需求疲软的局面。导致这一现象的本质是食品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产生的供给偏差,主要体现在食品供给缺位和错位,致使国内食品供需矛盾突出,食品安全风险事件屡禁不止,亟待进行结构性改革,以解决这一供需不平衡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一指导思想,为化解食品供需矛盾指明了方向,对减少和规避食品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在当前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深入推进食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聚焦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运用多种管理创新工具,化解食品行业供需矛盾,使供需有效对接,引导行业整体结构升级,实现行业由低水平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

 

我国食品供给侧结构性失衡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当前阶段,我国食品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的表现为高品质、安全食品不足而引起的供给缺位以及低品质、廉价食品过剩而致的供需错位。食品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非安全食品供给过剩、高质量的安全食品供给不足与消费者不断提高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供给侧发生质量安全问题,其风险就会随着供应链向消费者急剧扩散,引发大规模社会危机,并造成需求侧不满。以三聚氰胺事件为例,受该事件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从海外购买高品质的婴儿奶粉。国产奶粉与其说是产能过剩,不如说是产能结构失调,归根到底还是国内优质的奶粉供应跟不上,与消费者日益增高的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因此,提高食品供给侧的质量对改善我国食品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提升食品安全总体水平至关重要。

另外,食品供给侧结构性失衡在本质上可归结为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即食品安全信息的有效传递问题。在我国目前的食品环境下,食品安全信息的传递既缺乏积极的激励,又缺乏刚性的约束,使得食品安全信息无法有效传递,造成了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信息不对称。在利益的驱动下,生产者可能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而做出败德行为,最大程度增进自身效用而不惜损害消费者利益,产生道德风险。当道德风险发生后,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无法识别生产者是否以劣充优,消费者支付意愿下降,其不愿优质优价的购买高质量的安全食品,造成了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会导致食品供给侧的结构失衡,因此,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是产生食品供给缺位和供需错位的潜在原因,是食品供给偏差的症结所在,这为减少食品供需矛盾提供了有意义的解决思路。

食品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所导致的食品供给偏差若长期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那么食品供给侧存在的种种问题就会传到需求侧,从而引发消费者的恐慌、不满与不信任,促使供需矛盾愈演愈烈,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我国食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失衡的改革出路

造成我国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供给缺位和供需错位导致的食品供给侧结构性失衡,促使食品安全供需矛盾突出。要解决这一供需矛盾,必须从生产供给端入手,着力进行食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供给质量,实施供给侧的结构优化,加大有效供给,增加优质供给,达到供需新均衡,从根本上推动食品安全治理高效化。

 

一、构建灵活动态的食品行业准入机制,加强行业宏观调控

行业准入是调整行业布局的重要手段。要推动食品行业按照风险高低、不同产品类别产能情况以及质量等级需求,灵活设置行业准入门槛,这对缓解食品供给缺位和供需错位导致的供给侧结构性失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产能过剩的中低档产品以及风险较高的食品要适度提高其准入门槛,并重点培养产能不足,需求旺盛的高质量产品,推动更多市场、资金和技术力量的进入。根据产能和供需的变化动态的调整准入门槛,推动实现行业准入的相对动态管理和调整。深入推进食品行业准入建设,提高进入门槛,将那些本身不具备安全生产能力的企业从“源头上”拒之门外,特别是针对风险较高的产品。例如《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提高了食品企业的准入门槛,企业必须达到更高的新标准才能生产食品,这有利于确保食品生产安全,加强供给侧的产品质量安全性。灵活动态的食品行业准入机制将有效的应对食品行业产能不均匀,布局不合理的问题,解决供给侧结构性失衡,为政府加强对食品行业的宏观调控提供有效手段。

 

二、整合微小企业,淘汰供给侧过剩产能,构建优胜劣汰的市场良性竞争制度

在我国目前食品供给侧的产业组织格局来看,基数大、基础弱、技术落后、规范程度差、生产能力低下的小微企业产能严重过剩。这种产能过剩使不安全食品充斥市场,食品质量普遍不高,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淘汰落后的产能,积极稳妥的化解产能过剩。因此,对小而分散的食品企业进行分类化管理,利用宏观调控手段以及市场化作用,整合小微食品企业走向产业化、规模化和集中化,并坚决淘汰、惩治生产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的产能过剩型企业,使资源要素向生产高质量安全食品的企业集中,防范过剩恶化,实现食品行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外,必须利用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要在行业内推动构建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机制,通过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激发市场创新活力,推动提高质量和效率,实现优胜劣汰的机制,从而实现整个行业布局的优化和行业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三、提高食品供给侧的信息传递有效性,构建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

食品市场上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食品生产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了食品供给偏差,致使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消除或减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需要确保供需双方食品安全信息的有效传递。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的真实披露体制,在政府门户网站或第三方独立机构的网站设置相关平台,定期发布食品抽检信息,公布生产企业的政府监管情况,宣传守法诚信经营企业,并及时曝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不法经营企业的信息;建立消费者信息反馈机制,开辟消费者投诉与举报渠道、向进行举报的消费者实行奖励制度。通过搭建食品消费信息反馈平台,定期将所有食品行业消费反馈信息进行全面、透明的公开,让质量差、效率低、消费者口碑差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自然淘汰。加快建立我国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食品安全全面可追溯化,使需求方掌握更多的信息,改变信息劣势的地位。同时,建立企业诚信机制,完善食品企业信用档案,将食品企业负责人信息与食品安全信用记录相关联,对于严重违法生产经营者,并追究其相关责任。

 

四、强化食品供给侧的行业自律,建立健全多元共治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食品企业伦理道德观念淡薄使得企业不愿意向消费者提供高质量安全的食品,这也是造成供给侧结构性失衡的重要原因,进一步造成食品安全问题。食品行业要积极培养企业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要加强对食品生产者的宣传教育,提高其伦理道德水平,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深刻认识到企业自律行为对改善整个食品安全环境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将承担生产安全食品的社会责任纳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

另外,有效的监管和引导是食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保障,进行食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我国食品企业具有系统复杂性、矛盾多面性、焦点突发性、食品安全风险滞后随机性等突出特征,食品安全监管压力不容小觑。食品安全监管不仅仅是政府机构单方面的责任,更需要企业、行业协会、消费者和第三方监管机构等多方的参与。因此,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激发各方监管主动性,构建“政府主导、企业自律、协会自治、消费者参与”的食品安全全社会共治体系。

编辑:foodinfo

 
[ 网刊订阅 ]  [ HACCP研讨会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HACCP研讨会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107 second(s), 17 queries, Memory 0.9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