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 上网做生意,首选VIP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无图版| RSS订阅
食品伙伴网,关注食品安全,探讨食品技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安全 » 营养与健康 » 正文

警惕食品中的丙烯酰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5-02  来源:北青网
核心提示:最近,英国食物标准局对248份食品样品进行检测后发现,其中13种食品中含有的致癌物质丙烯酰胺含量有上升趋势。亨氏、雀巢等许多知名食品公司为此遭到英国食物标准局的警告。超标品种涉及薯片、速溶咖啡和薄脆饼干等,就连婴幼儿专用饼干也未能幸免。

  最近,英国食物标准局对248份食品样品进行检测后发现,其中13种食品中含有的致癌物质丙烯酰胺含量有上升趋势。亨氏、雀巢等许多知名食品公司为此遭到英国食物标准局的警告。超标品种涉及薯片、速溶咖啡和薄脆饼干等,就连婴幼儿专用饼干也未能幸免。

  看到此消息的消费者心中不免有点恐慌,因为这些美味不仅是孩子们的最爱,而且早已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紧密相连,怎么突然就变成了致癌“杀手”?其实,有关炸薯条、薯片等食品中含有“致癌物——丙烯酰胺”的消息此前早有报道,并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美国加州曾经对麦当劳、肯德基等连锁快餐店和食品制造商提起诉讼,要求法庭强制它们用警告性标签标明其炸薯条、薯片中致癌物丙烯酰胺的含量。

  那么,丙烯酰胺究竟是一种什么物质?它对人体健康有多大危害?人们平时应该如何调整饮食结构和习惯,避免过量摄入含有丙烯酰胺的食品呢?

  ■丙烯酰胺及其危害

  据专家介绍,丙烯酰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纯品为透明结晶状固体,易溶于水,在酸碱环境中可水解生成丙烯酸。职业性接触主要见于生产丙烯酰胺和树脂、黏合剂等的合成过程;在地下建筑、改良土壤、油漆、造纸及服装加工等行业也有接触机会。日常生活中,丙烯酰胺可见于香烟、经高温加工处理的淀粉类食品及饮用水中。

  丙烯酰胺属中等毒类,对眼睛和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和消化道等多种途径被人体吸收,其中经消化道吸收最快,在体内各组织广泛分布,包括母乳。丙烯酰胺一旦进入人体,将迅速被消化器官吸收,几小时后有一半左右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而剩余的则在体内蓄积,主要影响神经系统,但急性中毒十分罕见。密切大量接触可出现亚急性中毒,表现为嗜睡、小脑功能障碍以及感觉运动型多发性周围神经病。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中毒,出现头痛、头晕、疲劳、嗜睡、手指刺痛、麻木感,还可伴有两手掌发红、脱屑,手掌、足心多汗,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四肢无力、肌肉疼痛以及小脑功能障碍等。

  早在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将丙烯酰胺列为人类可能致癌源。动物实验证明,丙烯酰胺具有致突变作用,可引起哺乳动物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可致大鼠多种器官肿瘤,如乳腺、甲状腺、睾丸、肾上腺肿瘤等。

  ■哪些食品中含有丙烯酰胺

  2002年瑞典科学家发表了题为《丙烯酰胺:食品中的致癌物》的文章,指出淀粉类食品经过120℃以上的高温加工,其中含有的丙烯酰胺会大大超出安全标准。随后,挪威、瑞士、英国、美国的研究者也发现,丙烯酰胺在薯条、煎饼、面包这些淀粉类食物中的含量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其中,炸薯条中的丙烯酰胺含量较WHO推荐的饮水中允许的最大限量(1μg/L)要高出500多倍。因此,认为食物为人类丙烯酰胺的主要来源。

  美国进行的最新检验显示,在黑橄榄、李子汁等更多食品中也有丙烯酰胺的存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在其官方网站公布的检验报告中说,他们在检验了750种食品后确认,一些零食特别是油炸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较高,其中炸薯条、椒盐曲奇和爆米花中的含量最高,一种幼儿吃的竹芋饼干的丙烯酰胺含量也较高,烤火鸡和炸鸡等熟食中也有一定量的丙烯酰胺存在。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组成的联合专家委员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某些食品中非故意性生成的丙烯酰胺污染物可能引起公共卫生隐患。专家在报告中指出,某些食品,特别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低蛋白食品,在经煎炸、烧烤、烘焙等高温烹制时会产生丙烯酰胺,而所谓的“高温”标准是指温度超过120℃,而且随着加工温度的升高,其含量也越高;同样高温下,薯片和薯条中的丙烯酰胺含量最高。根据目前各国提供的数据,富含丙烯酰胺的食品主要有炸薯条、炸薯片、爆玉米花、咖啡、饼干、面包、蛋糕、炸鸡等等。

  另外,世界卫生组织对17个国家的调查发现,人体摄入的丙烯酰胺主要来源的食品为炸薯条16%~30%,炸薯片6%~46%,咖啡13%~39%,饼干10%~20%,面包10%~30%,其余均小于10%。我国居民主要从油炸薯类食品、咖啡食品和烘烤谷类食品中摄入丙烯酰胺。

  ■不必谈“丙”色变,改善饮食结构是关键

  当得知炸薯条、炸薯片等食品含致癌物丙烯酰胺后,还敢不敢吃?可能这是广大消费者最为关心的。根据我国卫生部发布的《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危险性评估》报告,由于高温加工的淀粉类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较高,而我国居民食用油炸食品较多,暴露量较大,存在着潜在危害,因此提醒居民改变以吃油炸和高脂肪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以减少因丙烯酰胺可能导致的健康危害。同时,专家强调,人们没必要对有关丙烯酰胺的警告而感到恐慌。

  事实上,丙烯酰胺与“苏丹红”等致癌的食品添加剂有着本质的区别。丙烯酰胺本身并不是添加剂,也并非薯条、薯片等快餐店制作的食品中独有,它是富含淀粉的食品在烹炸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物质,哪怕消费者自己用土豆高温烹制食品,也会含有这种物质。因此,消费者不必谈“丙”色变,只有全面了解与认识丙烯酰胺,改变以油炸和高脂肪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才是明智的选择。

  为减少丙烯酰胺对健康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要少吃煎炸类的食品;家庭烹饪中避免煎、炸、烤、烘过程中温度过高、时间过长,提倡蒸、煮、煨、炖的烹饪方法等;同时,还要注意食品的多样化,养成平衡膳食的习惯,多吃一些脂肪含量低、纤维含量高的谷物、水果和蔬菜等。

  此外,卫生部还建议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改进食品加工工艺和条件,研究减少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可能途径,探讨优化我国食品工业生产、家庭食品制作中食品配料、加工烹饪条件,探索降低乃至可能消除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方法,以尽可能地减少丙烯酰胺可能导致的健康风险。

  ■走出对致癌物的认识误区

  针对食品中含致癌物丙烯酰胺造成的消费恐慌,专家指出,致癌物质是有严格的概念规定和用量规定的,即分为一类致癌物、疑似致癌物和特定条件下动物实验致癌物。其致癌作用力依次类减,例如丙烯酰胺就属于第三种。

  专家指出,日常生活中的致癌物很多,但致癌物和致癌本来就是两种概念,吃了某种致癌物也不一定会导致癌症。因此,不必谈癌色变,要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因为某种物质即使是致癌物也必须与人体发生反应,而时间、地点、条件和摄入量的不同都会影响其致癌作用。事实上,除了淀粉类食物外,水果、蔬菜、肉食、海鲜、饮料等物质同样可导致丙烯酰胺进入人体;日常生活中含有致癌物的东西还很多,但在致癌物与人体发生反应的过程中,人不是被动的,其自身有抵抗能力,而且人们摄入的很多食物都具有抗癌作用,这些足以形成一种保护机制。所以,对致癌物人们大可不必恐慌与害怕,而应相信科学,主动防范,进而真正科学地生活,这样才能不断地促进人类的健康与进步。

  《食品安全宣传大纲》编制工作启动

  业内信息

  不久前,《食品安全宣传大纲》编制启动工作会议召开,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出席会议并讲话。该大纲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协调指导司李福荣副司长,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纳翔及《食品安全宣传大纲》编制工作专家指导组成员编写组成。徐延豪在会议上指出,食品安全是关乎每个人的重大基本民生问题,是国家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重点加强的工作。当前,公众由于对食品安全知识欠缺,面对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产生了不必要的焦虑和担忧,食品安全科普宣传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徐延豪要求《食品安全宣传大纲》的起草工作要本着对党和政府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广大公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对食品科学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工作做好。中国科协以《食品安全宣传大纲》作为指导,做好全年的食品安全宣传工作。

  《食品安全宣传大纲》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和中国科协组织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中国粮油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国水产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营养学会等全国学会和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食品安全专家编制。宣传大纲提出食品安全科普宣传要点,并根据宣传大纲编写《食品安全基本知识》,明确食品安全科普的基本知识点和具体内容,同时开展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知晓率测评体系与方法研究。围绕《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组织开展知识竞赛,面向学会、基层科协组织和社会各界开发、集成优秀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科普挂图、科普图书、音像制品、活动资源包等科普资源,使食品安全基本知识广泛普及。

编辑:yuanlee

 
[ 网刊订阅 ]  [ 食品安全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安全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235 second(s), 16 queries, Memory 0.93 M